想像一下,當你受邀拜訪一個部落,彷彿進入一個大家庭一樣: 親切的女主人,將客人迎進玄關般的遊客中心,每座牆、每道走廊、每張照片,都有它們的故事,能讓主人在部落的入口向客人娓娓道來部落從前的一切;接著客人們來到部落工坊,正如同每個家的客廳一般,各有各的特色與風格,看看每位工坊主人的得意創作,聽聽他們的創業故事;走出屋外,由族裡的「青年之父」帶大家親近山與海,是他們最引以為傲的糧倉與冰箱,也彷彿看到部落族人是如何用心認識他們庭院中的一草一物,學習如何與自然永續相處…… 整個部落就像一個溫暖的家,隨時洋溢著熱情,等著客人探索家中的每個角落,裡裡外外 ── 這就是花蓮港口部落最引以為傲的雞尾酒式部落營造成果!
談談雞尾酒模式,談談社區營造
每座部落的先天及後天環境與資源均有所不同,因此適合的社區營造模式也隨之而變。 那麼部落營造有哪幾種模式呢? 花蓮縣吉浦巒文化發展協會總幹事 Lafay(漢名:陳英彥)說明,有個部落營造起初沒有任何資源,一切需從零到有重頭來,就好像在部落中建立一座教堂,而後再開始周圍的部落營造,這是「教堂模式」;有的如台東的阿美族都蘭部落(Atolan),一開始就有許多藝術家及國外友人在此落地生根,因此部落營造就必須像整合一座大市集一樣,把每個角落的資源整合起來,這就是「市集模式」。 至於港口部落,原本就有拉黑子(Rahic Talifo)等知名藝術家回村進駐,但仍然仰賴計畫案的補助,從無到有,把活動中心整頓好,並整合整個大部落的資源,將點連成線,將連接成面,進行社區營造,因此 Lafay 說,這是港口部落教堂加市集的「雞尾酒模式」! [caption id="attachment_1135" align="aligncenter" width="470"] 作為此「雞尾酒模式」的社區營造起點,族人非常善用活動中心這個象徵玄關的空間,與每位初見的客人分享部落過去的點點滴滴。[/caption]從部落的玄關認識部落
作為此「雞尾酒模式」的社區營造起點,族人非常善用活動中心這個象徵玄關的空間,與每位初見的客人分享部落過去的點點滴滴。 港口部落(Makuta’ay)是阿美族各部落中,最古老的部落之一:傳說中,他們的祖先自沙納亞曬(Sanayasay)飄洋過海,經過長久的歲月,終於來到台灣島,於港口部落旁的秀姑巒溪口登陸,並在此定居,在這片臨海的狹長土地上,發生了許多傳奇的故事。 例如族人在活動中心外頭,雕刻出象徵男女關係的陶壺,藉此說明阿美族作為母系社會,是如何安排男女間的角色與互動;Lafay 說,許多人來到部落常會覺得驚訝,為何母系社會的阿美族仍是男性在拋頭露面,但其實就像陶壺一樣,女性在裡頭是凸出來的,在家中一切都得聽女孩子的話;但一旦到了外頭,凸者為男性,以男性說了算。這就是母系社會裡兩性權力的消長。 即便如此,陶壺一旁的牆邊,仍露出半截斗大的太陽,代表了港口部落的Pacidal(太陽)氏族,讓我不禁想到在阿美族的文化裡,照耀大地的正是象徵母親的太陽,而非其他文化裡總把太陽形象化為男性。就像阿美族部落事務的處理權柄雖然是男性,但卻是母舅輩的:換言之,這些「男性」,其實都是女方的族人,男生是沒有什麼實權的。阿美族母系社會裡兩性間的權力處理,妙不可言。 [caption id="attachment_1136" align="aligncenter" width="470"] 港口部落依山傍海的環境,也讓這裡比其他內陸部落的族人,多了許多海洋資源運用的智慧。[/caption]部落的庭院,就是阿美族人的廚房!
港口部落依山傍海的環境,也讓這裡比其他內陸部落的族人,多了許多海洋資源運用的智慧。因此下個行程,便是跟著族裡青年之父的腳步,走訪港口部落的「庭院」── 山與海,了解阿美族對於自然資源運用的智慧。 令人莞爾的是,在山林海岸走訪的行程,雖然名為看看港口部落的「庭院」,但對我來說,卻比較像在看部落的「廚房」! 一路走到海邊的途中,Lafay 就已經迫不及待地邊跟我們解釋,路旁這些野花野草,其實都是阿美族人眼裡的山珍海味,有的甚至可以當藥材。她打趣地說,如果說海洋是阿美族人的「冰箱」,那山林就是他們的「榖倉」。 走過「榖倉」,我們來到全世界最大的「冰箱」;而一旁等著帶我們探索這片大冰箱的,是一位「青年之父」階級的族人,叫卜頓‧加走。 男子年齡階級是阿美族文化的特色之一,而每個部落的年齡階級又有些不同。以港口部落來說,男孩子從 15 歲開始就必須進入青年階級的第一階,稱為 Mi’afatay;之後每 4 歲進入下一階級,直到 40 歲進入青年階級的最後一階:Mama no Kapah「青年之父」。這就是港口部落有名的「八大階級」。 青年之父是八大階級的最長,對於海洋山林的智慧也最了解,僅次於更年長的壯年與老年階級。因此由青年之父來帶領每位客人走訪部落賴以為生的大海與山林,絕對是稱職的! 由於卜頓對於海岸邊的植物實在太了解了,幾乎每種植物都可以說上一番,導致我們在短短不到一公里的海岸生態導覽就走了幾十分鐘:這種植物,因為它的葉子很硬,所以可以拿來編織,可以拿來當玩具!
這就是文株蘭,可以拿來治療傷口。
血桐的葉子很大,梗是在中心點,我們小時候都會拿來當盾牌。
閩南人用黃瑾來蒸年糕,但我們阿美族是用月桃葉。…… 每每這位青年之父的熱情解說,我們總能從他閃閃發亮的眼睛,看見阿美族人對於自然一草一物誠懇的興趣與熱誠。 然而對於土地的熱愛越深,對於土地被奪走的憤怒也越深。
請繼續閱讀〈部落就是你家 Part I: 港口部落用「雞尾酒模式」,走出屬於自己的路!(下)〉
想隨時看更多原住民的新聞和故事嗎? 現在就加入我們的粉絲團吧!
(圖片來源:《Mata‧Taiwan》)]]>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