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孫以臻。文內小標為《Mata‧Taiwan》編輯所加。
祖先並非原住民,但他們也是具有「原住民性」的,理由無他,因為他們的生命狀態也是與這座島嶼息息相關的。
最近聽了兩場孫大川老師的演講,主題想當然爾是和原住民有關。其實題目是「原住民文學與臺灣社會」,但最後讓我反覆想起,又再三思考的,倒是和原住民文學關係不大,反倒是老師在演講中可能只是不經意提到的「原住民性」這個詞卻讓我想了許久。
在演講中,孫老師閒聊之際不經意地提到現在台灣自稱漢族的人身體裡大多流著平埔族的血,因而說台灣很多「漢人」其實有著「原住民性」。當下孫老師並沒有做太多的解釋,只瀟灑地拋下一句:「不信你們回去自己查!」
所謂的「漢人」,其實也可能有「原住民性」
果然,當晚我就在網路上看見這篇研究,內容大致是淡水馬偕醫院醫學研究科研究員林媽利醫師依循 2001 年的研究,釐清過去大家對於「台灣漢族」的血緣其實和南島民族較為相近,而非來自以往認為的中國北方的事實,並以此為基礎,輔以慈濟醫院的骨隨資料研究台灣人的血緣系統,研究發現台灣人的血緣其實與南島民族更為接近,數據更顯示高達 85 %的台灣人帶有平埔族的血統。
這份研究報告對於我一個漢族年輕人而言,不只代表著在台灣社會中可能因為人為因素而隱藏或者使眾多的平埔族族人消失在這座島嶼,並且這些人直到今日很可能仍以漢族自稱而不自知自己其實是平埔族的後裔。另外對我而言,似乎也使我被賦予了些許「原住民性」。因為於機率上,「可能是漢族」的我其實有著 85% 的機率同時也是平埔族,流著最早就存在這座島嶼的血液,這樣的事實似乎確立了我與這座島嶼間某種真實的關聯性 -- 尤其身為一個從小就在都市叢林中長大,即使自稱漢族,但卻也鮮少在生活中經驗文化傳統的當代年輕人,我不禁要問:「如果我和漢族的關聯性是如此薄弱,那麼我和生長的台灣的山、海的關係又是如何呢?」對於所謂的海島文化,其實這一代的我們也是陌生的,所以有關於「尋根」其實我時常是羨慕的。
什麼是「原住民性」?
基於這樣的出發點,我開始思考有關於「原住民性」的問題。以目前「原住民」這個名稱被使用的狀況來看,它代表著最早就從南島民族遷移至台灣居住的族群,以及與這群先民以血脈相承的後代族群,因此當今被稱作原住民族的原住民性,是同時建立在歷史以及生物的基礎之上。然而對於一個身為當代年輕人的我而言,在實際與原住民相處的過程中,他們和居住的環境,無論是與山脈、海洋或者是土地間息息相關的生命狀態,就是所謂的「原住民性」!
於是,過去加諸於「原住民」這個名稱的歷史以及生物意義其實不再那麼重要,我甚至覺得許多其他族群的人,即使祖先並非「原」住民,但他們也是具有「原住民性」的,理由無他,因為他們的生命狀態也是與這座島嶼息息相關的。
反觀台灣近況(或者其實是長期以來)族群之間的對立不曾間斷,而原住民或其他弱勢族群的名稱更時不時被以符碼的形式任政客們操縱,我想在一個眾多族群早已共同在台灣生存近百年的狀況下,我們該做得不是樹立族群差異而後產生對立,反而應該是思考差異之間,是否有著因為共同生存於這座島嶼,而產生相似的認同與歸屬感,為了找到這個答案,我會試著去尋找,以及更重要的是去「建立」自己的原住民性,我想在這個時代裡需要「尋根」的永遠不會只有原住民,我們都應該試著問問自己:「我的根在哪裡?」
小編推薦閱讀
想隨時看更多原住民的新聞和故事嗎?
現在就加入我們的粉絲團吧!
圖片來源:《Mata‧Taiwan》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