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大禮大同部落的危機〉(上):你參加的是真正的生態旅遊嗎?

《更生日報》自 102 年 12 月 23 日起連續 4 日,於副刊(第 11 版)以近乎全版的極大版面刊登由民眾廖榮野先生所寫之〈大禮大同部落的危機〉一文(後改文章標題為〈走訪大禮大同部落〉),此文在大同大禮部落、太魯閣族內部社群及長期關心大同大禮部落事務的各方好友之間引起極大討論。 之所以引發討論的原因是,文中廖先生在未深入了解大同大禮部落之歷史、文化及族群內涵的前提下,稍嫌草率地對同禮部落提出許多「批評指教」,甚至以自己的刻板印象及主觀想像來詮釋其在旅程當中所看到的種種,文中有諸多論點與事實有所出入,許多描述更有誤導不曾聽過同禮部落甚至太魯閣族的一般讀者對部落及族人產生負面印象之嫌。 因此,同禮部落及其他部落的太魯閣族人均相當嚴肅謹慎看待此事,也許廖先生並無惡意,認為自己只是提出一些自己的觀察,然而其以〈大禮大同部落的危機〉為標題大書特書,再加上文章內容有諸多爭議,確實讓部落族人多少有受傷的感覺。部落族人為此在一周內多次召開討論會議,希望在族人都充分了解此事並且有一定共識後才做出回應,這也是部落族人未在第一時間回應的原因。對於要公開發表甚至刊登於報紙上的文字,族人都非常審慎以對,因為這牽涉到一般大眾將如何看待大同大禮部落及太魯閣族。 經過幾次的討論,部落族人認為有必要針對廖先生文章當中所提到的內容進行澄清,以下將就生態旅遊的內涵、國家公園內的土地管理、太魯閣族文化等三大面向逐一回應。   到底什麼是生態旅遊?

生態旅遊的內涵,其中最重要的核心價值便是與在地自然及人文生態景觀緊密結合的旅遊方式……

大同大禮部落自二○○四年成立「花蓮縣秀林新同禮部落自然生態自治協進會」以來,以尋回祖先的生態智慧、文化及土地資源,凝聚部落共識與向心力,打造部落特有的產業環境,為族人找尋並探索更多元化的產銷出路,以及發展生態旅遊作為部落發展的重要主軸。 然而,究竟什麼是「生態旅遊」? 「生態旅遊」這個被過度使用並且與觀光緊密連結的詞彙,大部分的人卻未曾理解及深究生態旅遊的真正內涵。 根據國家公園網頁對「何謂生態旅遊」的解釋,生態旅遊的推動必須符合以下 5 大發展面項:
  1. 基於自然;
  2. 環境教育與解說;
  3. 永續發展;
  4. 環境意識;
  5. 利益回饋。
除了這 5 大發展面向之外,還有 8 個操作生態旅遊的重要原則:
  1. 必須採用低環境衝擊之營宿與休閒活動方式;
  2. 必須限制到此區域之遊客量(不論是團體大小或參觀團體數目);
  3. 必須支持當地的自然資源與人文保育工作;
  4. 必須儘量使用當地居民之服務與載具;
  5. 必須提供遊客以自然體驗為旅遊重點的遊程;
  6. 必須聘用瞭解當地自然文化之解說員;
  7. 必須確保野生動植物不被干擾、環境不被破壞;
  8. 必須尊重當地居民的傳統文化及生活隱私。
由上述的說明便可稍微了解生態旅遊的內涵,我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核心價值便是與在地自然及人文生態景觀緊密結合的旅遊方式。然而,一般外來的遊客要如何與在地結合呢?   首先便是必須要有了解當地自然文化的解說員帶領。   沒有了解當地自然文化的解說員,沒有真正的生態旅遊

關於林業資源開發的輝煌歷史及感嘆相關遺跡的衰敗和不受重視,若由在地族人詮釋,看見的恐怕不是遺跡背後的「輝煌歷史」,而是太魯閣族傳統領域及山林資源被掠奪的歷史記憶……

從廖先生的文字當中來看,廖先生應該是自行上山後才與接待家庭碰面,從山下到山上的這段路程都是自己走的,缺乏了解在地歷史、文化脈絡與自然資源的專業解說員沿途為遊客進行解說,遊客自然無法從中看出甚麼端倪,於是便只能透過國家公園所設立的解說告示牌來理解眼前所見,或滿足遊客所主觀想像的在地景致。文中廖先生多次引述國家公園的解說告示牌內容做為自己理解並轉而向讀者介紹同禮部落的重要資訊來源,然而,國家公園所設立的解說告示牌之內容是否真實、正確?是否與部落在地觀點相同?還是政府從國家治理的角度去說明部落作為一個被治理的小單位所產生的觀點?這些都是值得深究的議題,而我想若是由部落族人帶領遊客上山,想必會有相當不同的看見與對話,如廖先生文中引述一段關於林業資源開發的輝煌歷史及感嘆相關遺跡的衰敗和不受重視,若由在地族人詮釋,看見的恐怕不是遺跡背後的「輝煌歷史」,而是太魯閣族傳統領域及山林資源被掠奪的歷史記憶。 缺乏在地族人的嚮導,除了容易對在地的人文生態景觀產生錯誤的理解與想像之外,更重要的問題其實是安全考量。 如同廖先生自己說的,要走上大同大禮部落的這段路並不輕鬆,而國家公園確實也未盡管理之責妥善維護道路指示牌,這對不熟悉路況的外來遊客而言其實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在山上有家屋的族人們多少都有臨時收留迷路遊客的經驗。由此可見,若想要安全又充實地走訪大同大禮部落,找了解在地人文的族人擔任嚮導及解說員是絕對必要的,這種更符合生態旅遊原則的旅遊方式,也正是部落所積極發展的旅遊模式。 同禮部落自 2004 年推動生態旅遊至今,便積極修復山上舊部落的家屋做為接待家庭,調查部落得天獨厚的各種自然資源並將這些資源與生態遊程結合,並積極培育有心的部落族人成為專業的導覽解說員,去年度(102 年)更與「千里步道協會」合作,以環境友善、對生態影響最小的工法,慢慢打造出一條手作步道,這些都是同禮部落為推展生態旅遊的重要努力。曾在族人陪伴嚮導下造訪部落的遊客都知道同禮部落的美麗,也驚豔於山上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文中廖先生似乎因為沒有機會(或因為沒有人帶領)看到野生動物,便將野生動物的減少與原住民族的狩獵行為畫上等號,這是很嚴重的指控。山上的野生動物並不少,實際上,山上的族人都為野生動物所造成的農作物損害所苦,只不過野生動物不會沒事跑到遊客面前,如果想要一窺山上各種野生動物的風采,歡迎遊客可以在晚上跟著山上的獵人進行夜間觀察的「目擊狩獵」,過去獵人用陷阱或槍捕捉獵物,現在族人則帶遊客用眼睛捕捉獵物。回過頭來說,如果野生動物真的減少,那麼兇手究竟是原住民,還是破壞棲地的大肆開發與極端變化的氣候?這或許是大家可以好好思考的問題。   回到生態旅遊的內涵來談,「自然」是重要的原則之一,不論是環境的自然或是人文的自然,部落想推動的是最自然的生態旅遊,沒有便利的交通工具和電力、沒有一般觀光區會見到的原住民歌舞表演,可能讓一些帶著這樣想像的遊客失望,但是我們希望遊客到山上來能夠體驗族人在山上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把自己生活的地方變成另一個迎合遊客的觀光勝地。(未完,接續下篇〈回應〈大禮大同部落的危機〉(下):如何看見真正的太魯閣族部落?〉

本文原刊載於《更生日報》,原標題為〈看見真正的大同大禮部落(上)〉,文內小標為《Mata‧Taiwan》編輯所註。獲原作者 Isaw Tataw 授權轉載。

4299838010_cbf79e33c8_b  
 
作者介紹
  • Isaw Tataw(同禮部落自然生態自治協進會理事長)
  • 施宇凌(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AdSense-A]

小編閱讀推薦  

想隨時看更多原住民的新聞和故事嗎?

現在就加入我們的粉絲團吧!

 
圖片來源:又齊(CC Licensed)
]]>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