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大禮大同部落的危機〉(下):如何看見真正的太魯閣族部落?

(本文接續上篇〈回應〈大禮大同部落的危機〉(上):你參加的是真正的生態旅遊嗎?〉 接著我們試著來談太魯閣族文化。 是的,這麼重要的詞彙,幾乎不可能也不該輕易用文字去說明定義的,但因為廖先生說他很失望,在山上看不見太魯閣族的文化,所以我們想試著談談看什麼是太魯閣族的文化。非原住民/主流社會對原住民族的想像或刻板印象大概不脫傳統歌舞、傳統服飾、傳統住屋、特殊風味餐食等這些「看得見」且相對傳統的有形文化,然而以大同大禮山上舊部落來說,族人們並無刻意為了觀光客而展示這些看得見的東西,相反地,族人其實就生活在太魯閣族的文化當中。   族人的文化不是用「看」的

年輕人在長輩的帶領下,用耳朵聽、用嘴巴說、用身體去實踐,然後才「活」出文化……

對族人來說,要來「看」文化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因為文化不是用看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透過聽長輩說、說給孩子聽、用身體去學習理解這些細微的過程去建構、傳承的。夜晚在溫暖的火堆旁,聽著 payi、bagi(編按:太魯閣語,分指祖母、祖父輩)講很久以前是祖先是從哪邊開始遷徙,中間到了哪邊居住,最後才開始在現在的土地上生活,歷史的軌跡就刻畫在部落的遷移史裡;那段大同的人要走好遠的路到大禮去上課的日子裡有說不完的故事,被派駐到山上的老師總是來來去去,有的甚至連一堂課也沒上過就落跑,所以大家才到教室又要走好遠的路回家;長輩帶著年輕人一一辨認各種植物,有的可以入菜,有的可作藥用、有的是好用的建材、有的則是製作傳統獵陷的材料。這些都是每一年部落舉辦尋根之旅的內容,年輕人在長輩的帶領下,用耳朵聽、用嘴巴說、用身體去實踐,然後才「活」出文化。 所以,只匆匆來去又缺乏在地嚮導的遊客「看」不見文化是正常的,我們的文化並不只是那些表象的東西,真正的文化其實在生活當中。想要了解太魯閣族文化的遊客,我們很歡迎你們一起來「體驗生活」。   國家公園圈住族人傳統領域,族人生活處處受限

原住民族在台灣生活的時間已有幾千年…… 諷刺的是,在國家法律的規範之下,族人在自己土地上卻是處處受限。

雖然廖先生的文章當中有許多可議之處,但是卻也點出部落發展的重要困境:國家公園內的原住民族土地管理議題,因此本文正好藉機對不了解這個議題的大眾稍作說明。 台灣自 1961 年開始推動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育工作,1972 年制定「國家公園法」後,相繼成立墾丁、玉山、陽明山、太魯閣、雪霸、金門、東沙環礁與台江共計 8 座國家公園,其中包含同禮部落傳統領域的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於 1986 年 11 月 28 日。 然而,稍微了解原住民歷史及台灣歷史的人都知道,原住民族在台灣生活的時間已有幾千年,絕對比荷蘭殖民、清朝殖民、日本殖民、國民政府等多個政權輪替還要早就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認真說起來,太魯閣國家公園其實是太魯閣族的傳統領域,這塊被劃定為國家公園的廣大土地的真正主人就是太魯閣族人,但諷刺的是,在國家法律的規範之下,族人在自己土地上卻是處處受限。 在國家公園法中,主管機關依照土地利用的不同特性進一步將國家公園內的土地劃分為一般管制區、遊憩區、史蹟保存區、特別景觀區、生態保護區等,並明確規範每一種區域分別被允許的土地利用方式,如以保存生物多樣性及生態保育為主要目的之生態保護區,原則上禁止一切土地利用的方式,就連進出都受到嚴格管制;而即便是包含既有村落、管制相對寬鬆的一般管制區,居民在自己的土地上仍必須受到諸多限制,幾乎所有的土地利用都必須經由國家公園管理處的許可,更別說整個國家公園境內有諸多資源利用的限制如不得採折花木、狩獵動物等等。 這些「規定」對主流社會來說或許理所當然,國家公園有其成立的目的性(為保護國家特有之自然風景、野生物及史蹟,並供國民之育樂及研究),因此有相對的限制聽起來是合理的,然而對原本就生活在國家公園境內的原住民族來說,被剝奪的就是管理、利用自己的土地及其自然資源的基本權利。   原基法不落實,永遠沒有真正的部落文化

為什麼不見太魯閣族的傳統住屋?不是族人不願意蓋傳統形式的住屋,而是建材取得不易啊!

更進一步來看,2005 年通過的「原住民族基本法」的 22 條中,對於原住民族與國家官員之間的土地管理議題有明文規定: 「政府於原住民族地區劃設國家公園、國家級風景特定區、林業區、生態保育區、遊樂區及其他資源治理機關時,應徵得當地原住民族同意,並與原住民族建立共同管理機制;其辦法,由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會同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定之。」 由此可見,太魯閣國家公園理應與同禮部落的族人建立一套共同管理機制,只不過族人所期待的共管機制至今仍沒有明確的建置,族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國家公園境內有很大的面積是族人經過合法登記取得所有權的原住民保留地,並非一般大眾誤解的都是公有土地)想要整修房子都必須經過國家公園同意,就連過去的就地取材的建築工法都是違法的(因為國家公園境內不得摘採花木),這也就回應了廖先生文中所提出的質疑:為什麼不見太魯閣族的傳統住屋?不是族人不願意蓋傳統形式的住屋,而是建材取得不易啊! 1980 年代,政府有計畫地要求原居山上的同禮部落族人遷到平地,迫使居民遠離自己熟悉的土地,使得舊部落原有的建築快速衰敗,若不是族人對山上的生活及土地念念不忘,仍堅持往返於山上舊部落及平地社區之間,山上的舊部落可能早就淹沒在荒煙蔓草之中。然而,今天族人在自己的保留地想要好好管理、利用自己的土地卻處處受限,才會衍生諸多問題,山上的土地本來就是舊部落、是同禮部落的傳統領域,本來就是要交給原住民來管理,因此族人希望至少能與國家公園建立一個有效共管的機制,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被國家公園限制,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帶動部落的發展。   寫到最後想跟大家說的是,歡迎到大同大禮部落走一遭,你們會看見與想像中截然不同的太魯閣,但是記得與同禮部落自然生態自治協進會連絡,請熟知在地文化和自然生態的解說員帶路,你才能夠看見真正的大同大禮部落!

本文原刊載於《更生日報》,原標題為〈看見真正的大同大禮部落(下)〉,文內小標為《Mata‧Taiwan》編輯所註。獲原作者 Isaw Tataw 授權轉載。

 
作者介紹
  • Isaw Tataw(同禮部落自然生態自治協進會理事長)
  • 施宇凌(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IMG_4477_Fotor


小編推薦閱讀  

想隨時看更多原住民的新聞和故事嗎?

現在就加入我們的粉絲團吧!

 
圖片來源:《Mata‧Taiwan》
]]>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