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族人談台灣黑熊保育:魚與「熊掌」,從來就不是布農族的傳統

在這個文章裡,將探討布農族傳統狩獵的內容與文化內涵,逐漸整理呈現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並和現代社會對於布農族「狩獵形象」的刻板印象,做一個原因分析與辯證,期望能使大家更加瞭解布農族文化,讓布農族文化經由一點一滴地記載被保存下來,發揮對於族人恢復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歡迎有興趣者在此提出質疑、意見、建議等各種相關的想法,讓逐漸淪喪的布農族傳統文化經由討論趨近事實,並在現代社會的架構與思維下,豐富其內涵。   布農族殺死黑熊有如犯罪,需受懲罰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Tutumaz 這個字的原意,其實就是孔武有力的大英雄。受過嚴正傳統教育的族人們,看到或談論黑熊時,都抱持著尊敬的態度。[/epq-quote]筆者日前整理布農耆老口述撰寫〈布農耆老倡議讓臺灣黑熊回到山林〉一文,嗣後,某教授就此發表〈黑熊媽媽有話說〉,其內容略為黑熊斷掌與布農族的關連。其實筆者本想在前文中,提及黑熊斷掌與布農族狩獵文化的問題,但為免內容失於繁雜及版面問題而未刊登,於今,正好就著某教授前文,對前開主題做一個回應。 布農族傳統狩獵文化,實際上相當謹慎有節律。由於 tutumaz(編按:布農語裡「台灣黑熊」之意)乃布農族聖物,傳統文化於是禁止對 tutumaz 的狩獵,如果射殺了,無論是不小心或故意,都必須受到懲罰,所謂故意,指的就是遇到黑熊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只能選擇將黑熊殺死,否則自己將遭不測。懲罰方式為射殺者必須留在 tutumaz 一段長時間,不得回家。這段期間中,族人定期帶食物給他,而他的責任就是看守 tutumaz,及維持 tutumaz 當地的環境、負責驅趕入侵者。這種方式好似現今視犯罪者所犯之罪為何,讓其負責與該罪相關的社會維護服務。 台灣黑熊與布農族的淵源頗深。早在數百年前,布農族居住於象徵台灣精神的玉山中,台灣黑熊即被布農族視為聖物,並以「Tutumaz」,也就是布農語的台灣黑熊,為台灣黑熊聚居地命名,現今漢名音譯為「托瑪斯」。布農族傳統文化觀念中,了解人和各樣的物,無論是動、植物、有生命、無生命之物,皆被土地及天供給生存的資源,並孕育延續著生命,因此,對於各樣存在於自然間之物,均給予高度的尊重,也不會為了自己的生存或生活上的便利而刻意侵擾動物原本的聚居地。 Tutumaz 這個字的原意,其實就是孔武有力的大英雄。受過嚴正傳統教育的族人們,看到或談論黑熊時,都抱持著尊敬的態度。貓熊來台,網路上掀起一陣黑熊與貓熊的筆戰,其實貓熊之於中國,就等於台灣黑熊之於布農族,貓熊模樣可愛世界僅有,對於中國的意義自然不在話下,而台灣黑熊對於布農族的意義,正如前述,象徵著不可磨滅的傳統文化精神。布農族人對於台灣黑熊所持有的觀點,並非與貓熊喜愛者敵對,亦非對於貓熊的貶低,因為二者,對於不同的民族文化,都有崇高的文化精神。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470"] 作者與族人合影(圖片來源:Lumaf Tamapima)[/caption]   傳統的好獵人,並非只依狩獵技巧判定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受人尊敬的獵人,除了善獵之外,也應具備遵守規定、樂於助人等條件……[/epq-quote]傳統的狩獵,通常強調一擊斃命,以免動物苟延殘喘地生存。狩獵工具方面,並無現代金屬製造的器具,陷阱的製作取材於大自然,如藤繩、掘洞等,係針對小型動物而製作,效果是綁住動物的腳或是頸,這種陷阱對於黑熊來說,根本沒無法發生作用,因其力大無比且身軀龐大,所以不會有誤踩陷阱受傷的情形。 布農族諸多傳統文化,其實許多年輕族人都不甚瞭解,因為自日治時期以降,日人對布農族進行文化移植,生活、教育、經濟、語言等各方面,都逐漸偏離了傳統,致使有些族人對於傳統文化產生似是而非或一知半解的認知。例如獵人地位崇高,但傳統上,受人尊敬的獵人,除了善獵之外,也應具備遵守規定、樂於助人等條件,而非僅以狩獵技巧來判定。狩獵是群體行動,狩獵完回家時,所有人聚集報戰功,逐一說出自己獵到哪些動物,並且拿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另外,俗稱的打耳祭,亦與狩獵息息相關,此部分另闢文章論述。   魚與「熊掌」,從來就不是布農族的文化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孟子以魚諭生、熊掌諭仁義,面臨生命與仁義的選擇,寧願捨生取義。現在布農族所面對的抉擇是,利益與貧窮 ── 熊掌與傳統。[/epq-quote]在此,筆者想為「殘忍、好獵」的布農族形象,做一個澄清。 首須說明,當布農族被迫放棄傳統生活文化,卻又難以完全適應現代社會、政治、經濟運作機制的情況下,部落裡的失業問題非常嚴重,若有能夠以傳統技能獲得利益的機會,對於部落裡的青年人是一個很大的吸引力。現在一些族人,為了經濟利益,單獨出去狩獵,回來後以獵捕動物的數量顯示自己的地位,有些為了贏得尊敬,甚至對他人吹噓,虛報數量,就這樣累積出布農族專愛狩獵、殘忍好殺的形象。 其次,黑熊斷掌或其他動物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市場供給與需求所生。很多人認為布農族殘忍好獵,但通常忽略了需求這個環節,若無需求,則無供應。布農族的傳統飲食文化相當簡單,根本沒有「熊掌」這種料理,過去有一個對於布農族的研究,甚至明白表示布農族飲食「不但簡單且不衛生,更談不上營養價值」,如今會有獵取熊掌的行為,基本上是出於非原住民的飲食文化。   漢文「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一語,道出漢文化對熊掌的特殊愛好,孟子更進一步指出「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寧願選擇熊掌。漢文化向認熊掌可以補身,但科學研究顯示,熊掌沒有任何特殊營養價值,希望這個訊息能夠破除對熊掌的迷思。 孟子前文後段:「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以魚諭生、熊掌諭仁義,面臨生命與仁義的選擇,寧願捨生取義。現在布農族所面對的抉擇是,利益與貧窮 ── 熊掌與傳統。   「熊掌與傳統,不可兼得」,但熊掌不是取得利益的唯一方式,願所有族人面臨這樣的抉擇時,寧願捨利,而取「義」── 對於良好傳統文化及布農族名譽的忠誠維護。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470"] 作者與耆老合影。(圖片來源:Lumaf Tamapima)[/caption]   電宰與狩獵,五十步笑百步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電宰與狩獵對於結束動物生命的結果,及人類需求的面向來說,都是一樣的,可是在賦予評價時顯然被忽略了。[/epq-quote]常常有許多非原住民朋友對我說:「你們布農族很會打獵喔!」,以前年輕時,對自己的文化不太瞭解,還以為這是讚美,於是都會說:「對啊!」,希望以此博得別人的尊重,但越深入研究傳統文化,越發現過往對獵人的評價標準,非僅以射獵技巧(關於獵人的評價,日後再行詳論),也漸漸發現別人對布農族的射獵技術,在如今已不是恭維,而是明褒暗貶,含有兇狠殘忍的評價意味。 令人不解的是,狩獵就代表殘忍嗎?現代的畜牧養殖業可以大量供應市場,但在原始山林中,狩獵是求生所必須,所有人類都有這種本能。電宰與狩獵對於結束動物生命的結果,及人類需求的面向來說,都是一樣的,可是在賦予評價時顯然被忽略了。   現今布農族的狩獵活動及目的,已經變質,變質的因素多端,市場需求乃一大主因。筆者從未想要刻意隱藏布農族人因為非原住民飲食需求而獵熊掌的事實,甚至認為布農族應就此認錯,並做出彌補的行為,就是回復傳統文化良好的一面,此所以 〈布農耆老倡議讓臺灣黑熊回到山林〉 一文之所來。 非法狩獵的問題涉及部落就業、政府執法不力、傳統文化變質、非原住民飲食文化需求等因,以布農族所能做的,就是宣導布農族傳統文化之回復。 (本文原刊載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原標題為 〈人熊關係(三)原住民族生態智慧–布農族傳統狩獵文化〉,文內小標為《Mata‧Taiwan》編輯所註。獲原作者 Lumaf Tamapima 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關於作者
Lumaf Tamapima(漢名:江冠榮),布農族,現為中國北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博士候選人。
[AdSense-A]

 

愛原住民?想關注、參與更多部落大小事?歡迎:

追蹤:為我們 Facebook 粉絲專頁按讚、分享這篇文章 分享:將您對部落議題的想法寫下來,或分享部落活動 參與:看看我們推薦的部落好物,用行動支持部落產業

 
圖片來源:Makihara asahi(CC Licensed)
]]>


Comments

One response to “布農族人談台灣黑熊保育:魚與「熊掌」,從來就不是布農族的傳統”

  1. dion Avatar
    dion

    布農族殺死黑熊有如犯罪可是祭槍歌裡有提到黑熊? http://pws.niu.edu.tw/~whhsu/dancenote/3b18.doc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