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學生考試加分政策,到底是「加分」還是「負分」?

  加分政策的初衷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加分政策的確是原住民進入漢人制度上的一項補償措施,然而這項政策伴隨著我們上一代原住民進入都市生活後,而產生了不同的影響。[/epq-quote]首先,就先來討論加分政策的動機與目的性,加分政策的動機主要是使原住民學生能夠透過加分的過程,進而達到較高的門檻,也就是入學成績,而目的性就在於解除原住民學生先天上不管是教育資源的劣勢又或者是進入「異族」世界生活所使用的工具。當然就目前字面上的解讀,這項政策確實有他的好處,因它的確是一項要原住民進入漢人制度上的一項補償措施,然而這項政策伴隨著我們上一代的原住民因工作或者就學所需進入都市生活後,而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進入都市後的都市原住民二代,大部分因生長在都市,所以不論在語言、行為甚至使思想上幾乎未帶一點「原味」,在生活的經驗上也不會有任何吃力或跟不上的狀況發生,所以就僅僅以升學的角度來看,掌有較多資源的都市原住民無疑是佔盡優勢的,不僅享有較好的教育資源同時在升學的管道上也多了一項「推進器」,而對於生長在偏鄉地區的孩童來說,可能就無法享用到這樣的「甜頭」了。   加分政策到底是甜頭還是苦頭 當然這樣的甜頭看似甜,但內餡確實是苦得不得了。 加分政策除了未將原住民加分外,還扣了許多分,有多少原住民學生因加分政策考上了優良的學校,生存不下去而休學的呢?相信這絕對不是個案,但無人關心。 此外,弱勢的標籤被貼上,但究竟什麼樣的標準來說才是弱勢,如今我依然不明白,我唯一清楚的是當我要進入它族的生活生存,是不是就必須給我一點幫助來立腳。為什麼會說加分政策會使原住民反而處於劣勢呢,很簡單的原因就在於未嘗到「甜頭」的人未曾思考過加分政策的脈絡,卻僅看到加分政策下的果實。在去脈絡的情況下,原住民學生所要面對的不僅是歧視、忌妒與一堆猶如拷問般的質疑,而不僅是漢人的同學不甚了解加分政策的脈絡,連原住民學生也不一定了解,在還無法思考政策脈絡的情況下,往往顯得尷尬、憋扭。 而加分政策的另一項主因也可能是基於另一種的同化政策,原住民學生因升學上的需要,必須進入漢人的體制內學習它族的歷史、語言,而透過加分政策的利誘,促使的原住民學生更進一步的邁向一個完整的漢人,失去語言文與文化的原住民「高材生」在現今的確是非常普遍。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透過加分政策的利誘,促使的原住民學生更進一步的邁向一個完整的漢人,失去語言文與文化的原住民「高材生」在現今的確是非常普遍。[/epq-quote]有些人因位在漢化的過程中失去了認同,一走了之成為了同化政策的果實,但有些人因產生認同後,將這它視為一項工具,在掌握了充分的學術知識與地位後反過來對抗文化的霸凌,而產生認同的原住民學生除了要適應他族的體制外,還要反過來去鞏固自身的語言以及文化,確實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 說到底加分政策純粹端視你將它如何運用,而這側的不完美與糟糕還需要更多的努力,在追求較高的社會地位的同時,我們當然也希望自身的文化可以繼續的保存。   一切還需努力,繼續加油,有錯誤還請各位指點!

延伸閱讀

  關於作者 Ngerenger Pacekelj,排灣族,來自屏東三地門 Timur 部落。   ]]>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