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語認證,到底「證」明了什麼?

上文筆者淺談了原住民族加分制度所引發的效應後,筆者在本文中將繼續深討加分制度裡的族語認證制度。 談到族語認證,相信許多原住民朋友都不陌生,尤其是我們這一代的人絕對都非常熟悉,是我們在升學途中絕對會遇到的一個「考試」。 首先筆者先來談論族語認證前與認證後的差別好了!通常通過族語認證後的同學,不論在學測或指考當中,與未參與族語認證的同學相比,幾乎具有絕對性的優勢:經過族語認證後的同學在學測上會被優先錄取,而在指考方面則會比未參加者多出 10%分數,也就是從 25%增加為 35%。而目前國內的升學優惠制度已從過往的排他性變成內含性,簡言之就是不影響到非原住民同學的權益,而是具有原住民身分的同學之間相互競爭,所以通過與未通過族語認證者的差別就在於此。   原住民語能力認證的初衷

族語認證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鼓勵原住民學生在體制內的學習外,進而能夠學習到自己的族語或母語。

那麼在談論完通過族語認證的效果後,就直接切入本文的主題,筆者以個人的觀點來談論族語認證出現的動機與目的性。 族語認證出現的動機可能是由於筆者這一代原住民學生的文化與族語已瀕臨傳承危機,許多在我們這一代的,不管是學生還是社會人士,族語能力方面比之上一代族人都相差甚多,已達無法溝通的地步,更不用談論學習,母體文化也隨之面臨崩解邊緣。因此族語認證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鼓勵原住民學生在體制內的學習外,進而能夠學習到自己的族語或母語,除了能復振語言外,還能夠將原住民族的語言永續流傳下去。就字面上的解讀,這樣的政策確實能讓未曾接觸過族語的學生學習,也可透過學習族語進而達到升學之優惠,根本是一箭雙鵰的局面,原住民學生與家長豈不拍手叫好? 但這樣看似一舉兩得的政策,卻出現了非常大的漏洞!   回歸初衷,健全多元的民族教育才是文化復振的根本

在一元史觀的情況下,原住民學生往往像是乘著一艘不屬於自己的船,到達了不屬於自己的港口,開始了不屬於自己的人生。

以往在許多人的認知裡,族語能力較強的應該是住在部落的學生上,而相對處於劣勢的則是未曾或很少在族語環境下長大的都市原住民;若政策不就是要幫助資源較少的部落原住民,為何又說此政策有漏洞呢? 這是有跡可循的。主要在於族語認證採用的是課本與電腦操作式,以及我們升學一路來再也熟悉不過的「題庫習題」,所以有族語認證優勢的,反倒變成是習慣電腦操作與題庫練習的都市原住民;若原住民學生未曾有文化認同或有持續學習的動機,這樣的優勢反而使族語認證成了一種獲利工具,用完了即丟,而不是持續語言復振與文化認同的展現。 此外,筆者也認為族語的復振絕對不是單單靠一個考試就能夠到達到效果。許多人在現行的體制下忘了自己的身分,在功利主義與個人主義為主流的時代,我們忘了「群體」面臨的危機,反倒是想到「個人」所能獲得的利益,若想讓族語持續傳承下去,絕對要將我們的民族教育做到確實;在一元史觀的情況下,原住民學生往往像是乘著一艘不屬於自己的船,到達了不屬於自己的港口,開始了不屬於自己的人生,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我們不但很難在他人眼光中得到認同,更何況是認同自己。   缺乏優良的民族教育,台灣的學生對於身在周遭的原住民學生沒有絲毫的認識,課本上的都是秦始皇、孔子、康熙、蔣中正等「偉大的中國人」。原住民的學生被迫去學習當一個漢人,從課本上短短的幾頁說完了我們的故事,我們悵然若失,彷彿像是一個沒有根的人,所以在別人的文化面前,我們感到自卑難耐,害怕去認同自己的身分,只為了不被歧視。 若族語認證的優勢如同果實,得到果實的過程絕對是痛苦不堪,一旦得到後,卻又得面對他人異樣的眼光看待。
[AdSense-A]

相關故事推薦   相關內容推薦
  • 書名:珍惜台灣南島語言
  • 作者: 李壬癸
  • 出版社:前衛
  • 定價:360元(優惠價:7折252元)
  • 介紹:

被糟蹋貶抑數百年的「番語」,當今已躍升為國際學界公認的無價瑰寶,李壬癸院士以淺顯文字,親自講解台灣南島語言的珍貴、研究傳統、方法論、諸語言的關聯、歌謠及危機……

  在工業革命之前,南島民族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民族,其語言約有1000種之多。台灣南島民族(即所謂的平埔族與高山族)的語言,雖然只佔其中的1/50(約20種左右),並在外來勢力長期壓制下,早已瀕臨滅絕的危境,至今只剩14種還苟留殘喘著。但弔詭的是,現實中窮途落魄的台灣南島語言,在國際南島語言學界卻被視為無價瑰寶,因為它具有兩大特徵,是其他地區(包括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地)的南島語言所不及的:   (一)語言之間最為分歧多樣(語言愈紛歧的地方,表示它時代的縱深愈長。換言之,台灣很有可能是南島民族的祖居地,古南島民族很可能是從台灣擴散出去的);   (二)保存許多古語的特徵。因此,國際上各派理論的建立、比較與辯駁,以及古南島語的構擬,都必須以台灣南島語言為依據,一定得引用和參考台灣南島語言的資料和現象。   台灣南島語言過去幾千年都沒有文字記錄,直到十七世紀荷蘭傳教士到台灣來以後,才為西拉雅和法佛朗(Favorlang)兩種平埔族語言留下珍貴的文獻資料。從明鄭王朝到清代,二百多年間並沒有留下多少語言資料。直至日治時期,才由小川尚義開啟台灣南島語言的研究大門,之後陸續有淺井惠倫、土田滋等人的投入。畢生鑽研台灣南島語言的中研院院士李壬癸,正是當前此一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學者,本書收錄了他近年來的十餘篇文章,可以代表其較近和較新的看法。李院士針對台灣南島語言的重要性、研究傳統、方法論、諸語言的關聯、歌謠及危機等議題,一一提出了權威性的看法。這些見解都曾以英文發表在國際知名的期刊上,得到國際學界的高度重視與討論,現經由作者本人親自改寫,以較淺顯易懂的中文呈現在讀者面前。   閱讀這些文章,我們既能看見奔走各地,搶救採集一息尚存的瀕危語言,比較研究彼此關聯的研究者身影,也能體會跨海整理編輯小川、淺井、史蒂瑞等人的研究遺產,並與現今的資料分析比對,積極融新匯舊的學術傳承苦心。這本兼具學術價值與科普教育的書籍之所以取名「珍惜台灣南島語言」,就是希望讀者能經由認識台灣南島語言,懂得珍重疼惜此一國際學界公認最珍貴的台灣文化資產,並為保存延續這塊島嶼的古老言語共盡心力。

你也有原住民或部落的故事要分享嗎? 《Mata‧Taiwan》熱情徵文中!

也歡迎加入我們粉絲團, 每天追蹤原住民文化、權益大小事!

 
圖片來源:Ngerenger Pacekelj
[AdSense-B]
]]>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