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市集的一堂課:讓屬於在地的能自然生養,才是真正的有機!

禮拜六中午的有機市集還是和往常一樣,湧進了許多支持對土地友善的農作物的婆婆媽媽,喔,當然還有更多提著菜籃子的爸爸,還有開心地和老客人聊天的有機農友們。有機作物比慣行農法的作物貴,因此這些顧客願意或有能力以行動支持這些農友的理念,非常珍貴。 這些有機農友來自臺灣四面八方,有的是來自後山花蓮的原住民朋友,有的甚至遠從下港來到這;但今天,我們又多了一位生面孔,一位有點高、皮膚有點黑、臉孔有點深邃的大哥,正謙虛地和其他農友交流。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470"] 週六中午的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一場小小的自然農法課正在展開。[/caption]  

為了不傷害土地與農夫,長老開始試行無毒耕作

無毒或有機,背後的立意都非常好,無非是希望對土地友善,對農友的健康更友善,但 7 年了,一路走來卻相當辛苦……

「以前老人家,7、80 歲還可以爬山,但現在鄰居年輕人,20 幾歲就發現腫瘤。」 「只是現在(進行無毒耕作)最無法克服的,就是蟲吃的問題。」 他是來自新竹泰崗部落(Thyakan)的 Rosya 長老。因為認同對土地友善的理念,加上他看到慣行農法雖然產量多又穩定,最後傷害最大的,除了土地,就是農友自己,因此從 7 年前開始用有機試種部落的水蜜桃。然而開頭三年,長老想取得有機認證都未果,因為隔壁鄰居都還是行慣行農法(註 1),風一吹,農藥一飄過來,有機認證就驗不過了。於是這四年就放棄取得有機認證,而是行無毒耕作。 無毒或有機,背後的立意都非常好,無非是希望對土地友善,對農友的健康更友善,但 7 年了,一路走來卻相當辛苦,為此在志工柯爸爸的介紹下,Rosya 長老來到了臺北市的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向其他更有經驗的有機農友請益。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470"] 來自泰崗部落的 Rosya 長老,正在和其他農友、專家討論自然農法。[/caption]  

天災蟲害,無毒農作不好做

在天災、蟲害的情況下,長老現在每年只能收成 400 到 700 盒,相較以往行慣行農法時,每年可以收成 3,000 盒,相差近 5 倍。

第一個問題是天災,「颱風一來,就什麼都沒了。」 水蜜桃的產季,往往也是颱風盛行的季節,但這是所有夏季水果的農友都會遇到的事,無關無毒耕作與否。農友最怕的,還是第二件事:那就是蟲害。   「其實鳥吃不多,主要是蟲。」「鳥甚至會幫忙除蟲,那麼小的蟲,牠就是有辦法看到,眼睛真的好厲害!」 「因為牠不像我們一樣,整天看平板電腦啦!」 「是啊,反而是蟲,蟲叮一個洞,那的洞就跟針孔一樣小,肉眼幾乎看不到,但裡面已經被吃一個大洞。」 Rosya 長老說,蟲對於水蜜桃這種作物的危害,遠遠大過鳥啄;每到了水蜜桃將成熟的季節,果香四溢,果蠅就搶先品嚐,而無毒耕作又不能灑農藥,因此對於蟲害相當頭痛。 想起以前阿公的梨子都是套袋的,我問:「套袋子有用嗎?」 「沒有用,果蠅很聰明,牠們就挑袋子跟果皮接觸的地方叮。」「而且那個套袋又不能太厚,否則會影響果子的生長。」   「我不噴農藥,所以我的形象不好就是這樣,消費者,尤其是桃園、新竹的,常常在抱怨,」長老無奈地說,「有一次消費者一打開包裝,一看,哇,有蟲,就不得了了,打電話來!我就趕快親自跑到山下看。」 在天災、蟲害的情況下,長老現在每年只能收成 400 到 700 盒,相較以往行慣行農法時,每年可以收成 3,000 盒,相差近 5 倍。但無毒水蜜桃的價錢又不可能提高到 4 倍,因此這個理想,讓長老支撐得相當辛苦。 沒有穩定的收入,自然其他族人不願意貿然跟著種。在部落裡,目前仍只有 Rosya 長老一個人在行無毒耕作。 「其實那些洞挖一挖,都還是可以吃啊!」 雖然農友這樣說,但你我都心知肚明,幾百塊一盒的水蜜桃,一打開卻發現裡面有幾顆都已經被蟲吃,這點要消費者一下子就能接受,實在很難。  

有機農作的根本:讓屬於在地的能自然生養

讓在地的植物,不斷地生,不斷地長,那才是真正的有機。有機,不只是掛個認證就好。

看到了長老遇到的困境,一群農友七嘴八舌地給意見。   長老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開始種其他作物。而這想法和多數農友給的建議不謀而合。 「你看,唯獨地瓜,不管怎麼種都 ok。」「因為水蜜桃是外來種。若是像小米等等幾千年就在部落的作物,你疏苗大概 25 公分,它就會自己長。雖然鳥會吃,但吃不多。」「像南部,他們就可以種紅藜,那也是原生種的東西。」 「不過小米有市場嗎?」長老好奇地問。 「有喔,我們市集,很多人在問小米喔!」市集的執行長大哥連忙回答,「還有人從林口跑過來問我們,有沒有有機小米。」 聽到大家的正面反應,長老搔搔頭,笑開了嘴,說:「以前我們三餐都在吃小米,不覺得特別好吃。」 「而且原住民賣(小米)又有正當性,有祖靈的精神在裡面。」大家聽了都哈哈大笑。   最後一位台大的農技教授語重心長地說,部落進行有機耕作,一定要找出自己的特色;找回那幾百年前,屬於自己民族的植物,那些都是最能夠自然生養的,要找出來,「讓它被開花,被看見。」 「讓在地的植物,不斷地生,不斷地長,那才是真正的有機。」「有機,不只是掛個認證就好。」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470"] 讓在地的植物,不斷地生,不斷地長,那才是真正的有機。[/caption]   長老感慨地說,族人都比較笨,常要下山去問平地人,卻只見教授一臉嚴肅地說: 「不要說自己笨,去把你們祖先的智慧找回來。」「我們平地人,反而常常跑到山上問你們老人家,學習你們祖先是怎麼種東西的。」 Roya 長老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先從自己開始,把無毒農耕做起來,甚至可以讓無毒農業結合觀光,變成屬於泰崗部落的特色,也許其他族人也就願意慢慢支持他的理念了。他明白地說:「在部落要推(產業),如果自己做不好,沒有人敢跟。」   在禮拜六的市集,短短一個多小時,學到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更看到了有機農友的夢想。 再來,就看消費者買不買單了。  
備註
  1. 慣行農法:指熟知的傳統耕作方式,採用化學農藥、肥料以及高密度的耕作法。
[AdSense-A]

相關故事推薦

[AdSense-B]

相關著作推薦

  • 書名:食在自然
  • 作者: 陳惠雯
  • 出版社:上旗文化
  • 定價:300元(優惠價:79折237元)
  • 介紹:
  當季、在地的食材最符合減少食物里程的環保要求,也是最美味的新飲食概念。但是當某種食材盛產時,我們就幾乎天天都吃差不多的菜色,怎麼烹調才不會吃膩?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更多人在不需耗費太多時間、金錢,也不會失去「吃」的樂趣下,就能輕易得到健康,並為地球暖化共盡一份心力。   書中並以「從產地到餐桌」的概念,呈現四季食材自大地生成到成為桌上美味料理的過程。加上一篇篇文字分享,喚醒早被多數人所遺忘但本該如此的自然法則和吃的態度,配合上最天然、儉樸、方便的當季食材料理,讓都市人也能擁有農莊般質樸有味的健康生活。    

你也有原住民或部落的故事要分享嗎? 《Mata‧Taiwan》熱情徵文中!

也歡迎加入我們粉絲團, 每天追蹤原住民文化、權益大小事!

 
圖片來源:《Mata‧Taiwan》
]]>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