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例來說,先前外交部國際青年參訪團的青年代表沒做好功課,就亂穿原住民族的傳統服飾,例如把阿美族情人袋戴成喪事戴法、穿阿美族的服飾唱布農族的八部合音,讓原住民朋友跳出來大聲疾呼:「別再亂穿了!」但正如昨天一場研討會的引言人 Pasuya Poiconu(漢名:浦忠成,鄒族)委員所提,其實回到部落,很多族人也常常搞錯自己的傳統服飾或文化。
例如下面這支影片的原民表演團體也「混搭」了不同族群的傳統服飾。無論原因是否因為換場時換裝時間短或其他不得已的原因,這樣的錯誤文化呈現,都有讓非族人誤會的風險:
於是日前一場名為「傳統的創造?原住民族祭儀活動的省思」的研討會裡,Pasuya 就分享了許多他對於族人對傳統文化詮釋的看法。
現象一:對舊文化的新詮釋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人們按奈不住,不解為何他總要如此詮釋鄒族的創世女神,這位耆老才說,這是某位外籍神父在傳教時告訴他的。「這樣的文化詮釋,應是值得斟酌的,」[/epq-quote]身為鄒族的他,首先舉了近年來嘉義地方政府推行得很用力的生命豆祭為例: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的官方說法,是這樣描述目前當地政府在每年 11 月舉辦的生命豆祭:
「所謂生命豆祭便是鄒族的傳統結婚儀式,很早以前,由於醫學不發達,鄒人常有天花、瘟疫及傳染病,使人口銳減。長老憂心族人滅絕,於是提出人口成長計畫,辦理婚配事宜。
當時長老發現生命豆,鄒語名字叫做 fo’na,在土壤貧瘠與惡裂之環境下都能生長良好,且結果累累、可供給為美味可口之食物,於是鄒族人在實施人口成長計畫時,為能讓族人效法生命豆堅軔之生命力,特以生命豆祭作為傳統婚禮的儀式,象徵高貴聖潔,且其涵義深遠。」
然而 Pasuya 說,就文獻來看,日治時代的鄒族人口不到 2,000 人,而在 21 世紀的現今,就算原本被歸為南鄒族的卡那卡那富族及拉阿魯阿族獨立,鄒族人口也還是有 5,000 多人,可以說目前是鄒族歷史上人口最鼎盛的時候!
若不是跟增生人口有關,那麼生命豆祭又從何而來?
Pasuya 的解釋是,對於以前的人類來說,威脅族群人口最嚴重的事,並非是戰爭,而是農作欠收及瘟疫疾病,這是為何各族群的歲時祭儀,常常圍繞著榖物的播種、疏苗、收穫及入倉舉行,無非不是期望藉由神靈的庇佑,讓來年的農作能豐收,讓族人生命得以延續。
而當時 Pasuya 所屬的特富野部落,就以人類交合、生殖的行為,來類比為農作物的繁衍、生長。也因此部落有了 Mefo’na 這所謂「生命豆祭」的祭典,由來卻是為了祈求生命豆的豐收,而非鄒族人口的增長。若這項說法為真,那麼就和目前部落或政府的說法,有很大的出入。
除此之外,外來宗教的介入,也常硬生生地讓族人對自身原本文化的詮釋產生質變。
Pasuya 舉例說,部落某位神父是族人中的精神領袖,就曾如此告訴觀光客,族人會在戰祭(Mayasvi)時,將茅草皆在一束茅草而成串,象徵將有限的生命接續眾人的生命,而能讓眾人的生命延續下去。
「後來我們就問部落耆老,耆老說:『我們從來沒聽過那種說法。』」Pasuya 道。
除此之外,某位山美部落的耆老每當提及鄒族創世女神 Nivnu,一位總在山頭間留下巨大腳印的女巨人時(註 1),總會說 Nivnu 就是聖母瑪利亞,最後人們按奈不住,不解為何他總要如此詮釋鄒族的創世女神,這位耆老才說,這是某位外籍神父在傳教時告訴他的。
「這樣的文化詮釋,應是值得斟酌的,」Pasuya 憂心地說。
他曾經與其他原住民族學者討論,彼此都同意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已經跟西方宗教「碰到了」、「已經病入膏肓」,也理解而今臺灣多數族人都已經是教徒,但「身為原住民族的知識份子,還是有必要澄清,還原真相。」
現象二:過度簡化傳統文化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某位排灣族作家在著作裡提到,每當一位獵人進到他所屬的獵場,必馬上放一槍,但在真實的部落生活裡是否真會這樣做,卻是值得商榷的……[/epq-quote]族人在其他領域裡,為了文學或觀光導覽的特定需求而對傳統文化所做的藝術性或娛樂性的詮釋,是否也會讓不熟悉該文化的朋友產生誤會?
例如某位排灣族作家在著作裡提到,每當一位獵人進到他所屬的獵場,必馬上放一槍,但在真實的部落生活裡是否真會這樣做,卻是值得商榷的,「若進到一個獵場還馬上鳴槍,那野獸早就跑掉了!」
「作為一位為人尊敬的作家,這些錯誤也都應該被檢視。」
再者,許多族人或非族人在蘭嶼導覽時,對於蘭嶼的實用魚文化,也常有所謂男人魚與女人魚之分的解讀,但 Pasuya 說,「蘭嶼的老人家說,其實以前根本沒有這樣講!」
據筆者進一步查詢後,發現的確有達悟族人提出說,蘭嶼沒有男人魚、女人魚之分,而只有 oyod(男女皆可食用的魚)以及 rahet(僅限於男人可食用的魚)的分別。
此外,許多部落導覽也常說,百步蛇是排灣族的文化,但其實魯凱、布農,甚至連鄒族和賽夏族也都有對百步蛇的詮釋,「在鄒語裡,百步蛇是祖母、女性的神的意思,是有靈性的。」
又如某些排灣族人可能會說「排灣族的頭目是傳給長嗣,所以我們排灣族是男女平等,」但他可能忽略了排灣族的 Raval 群跟魯凱族一樣,都是傳給長子,而非長嗣(註 2)。又如有些阿美族朋友可能會告訴非族人說,「我們沒有『豐年祭』這個字,而是叫 Ilisin」,但他們可能忽略了這個每年夏天舉行的祭典,在各地阿美族部落就有 Malalikid、Ilisin、Kiluma’an 等多達 4、5 種說法,在族語所代表的意涵都不同。這些都是忽略某族群文化多元表徵的例子。
「身為原住民族,我們對於族群的文化,更應該用更周全的態度去解釋,」Pasuya 謹慎地說。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974"]
部落導覽也常說,百步蛇是排灣族的文化,但其實魯凱、布農,甚至連鄒族和賽夏族也都有對百步蛇的詮釋。(攝影/Mata Taiwan)[/caption]
傳統文化改變的原則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為了一、二十年的牢固,而將傳統建材換成現代建材,反而使得 Kuba 修築的傳統文化不「牢固」了![/epq-quote]然而文化即生活;當族人的生活正不斷地呈現一種動態時,難道傳統文化都不能有所改變嗎?
對此 Pasuya 認為,儀式、神話等文化的確是會一直變動的,但「起碼當外力和部落間在拉扯時,部落不要自己改變它。」簡言之,當部落面臨傳統文化延續斷層,或仍正在尋根溯源時,部落還貿然自行改變傳統文化,是一件很危險的事。
他舉例,部落族人曾因為外來商人的建議,認為每年都整修鄒族男子集會所(Kuba)的很辛苦,因此打算購買外來的鐵茅草,聽說如此就能「20 年不用換(茅草),規格又整齊,蓋了又漂亮。」
「後來我們檢討,這樣真的就能讓 Kuba 撐得更久嗎?」
「Kuba 每年修繕,在老人家帶領下,年輕人執行修繕工程;其實 Kuba 結構非常複雜,籐條要怎麼纏繞,如何才能讓它牢固,都是非常精細的技術,若能好好記錄,一定是個很棒的工法。但這種技術,如果我們 20 年都不去動它,就無法傳承下去了。」
原來,藉由每一、兩年的 Kuba 修築工作,才能讓每一輩鄒族人都學會這項工法;而為了一、二十年的牢固,而將傳統建材換成現代建材,反而使得 Kuba 修築的傳統文化不「牢固」了!
傳統文化詮釋的分歧,他人該如何看待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只要是活生生的文化,就一定會有不同的看法與變化。因此與其在各種說法裡惶恐,倒不如先敞開心胸,先試著去聽聽所有人的聲音。[/epq-quote]話鋒一轉,族人提到了從去年延燒到今年射耳祭的抓豬議題:射耳祭抓豬,到底是不是傳統呢?
部分族人,包含 Pasuya 在內,都不認為目前的殺豬方式是傳統,「那些白豬平常圈養在豬圈裡,養得肥肥的,祭典時才一腳把牠踢出來,讓幾個男人對付牠一個,這哪是傳統?」
但同時間,在場也有布農族人表達不同看法,認為布農族人每當遇到重要祭典就一定會殺豬,也是傳統,而偶有虐待豬隻情形只是個案。
諸如此類的議題,其實部落族人間,常常有不同的聲音…… 於是問題來了:光是連族人自己對於自身傳統文化的詮釋都有不同的看法,那想學習原住民文化的朋友,又該怎麼辦呢?
我的想法是,只要是人,只要是活生生的文化,就一定會有不同的看法與變化。因此與其在各種說法裡惶恐,倒不如先敞開心胸,先試著去聽聽所有人的聲音,最後自己心中勢必會有一個判斷。
在聽不同聲音的過程中,偶爾也要有更多好奇心!例如當聽到 Pasuya 對生命豆祭的解釋,我就立刻查了一下,發現其實從樂野部落及來吉部落採集到的,還有另一種說法:
據說在 18 世紀時,當時特富野的頭目好武,有天突發奇想,要人將年輕女子都脫得精光,然後把生命豆(fo’na)放在女子的陰部,接著叫年輕男子以陽具將生命豆拂過(此動作鄒語叫 mefo’na),想藉此訓練男子的忍耐力。想當然,那些女孩子覺得受到奇恥大辱,便自殺了!換言之,這 mefo’na 根本不是什麼祭典,而是一次讓很多族人覺得難堪的事件。
其次,越接觸原住民文化與傳統,也就應該會有更寬宏的思考。例如射耳祭殺豬就脈絡來看,背後其實就是族人無法再像以前一樣,擁有自己的獵場,能自由依照部落慣俗打獵,才衍伸出圍捕圈養白豬的競賽。
除此之外,每個部落或族群的歷史脈絡也都不同;每當聽到一個新的說法是,盡可能記錄下報導人來自哪個部落、族群。最簡單的例子是,我們在花蓮的阿美族部落,可能都會聽到族人說「我們叫 Pangcah」,但在都蘭部落卻會聽到自稱「Amis」。這就是歷史導致的地域性自稱差異。
最後,雖然我們還是不確定生命豆祭的真相為何,不確定射耳祭殺豬事件如何才對,但起碼我們肚子裡都已經有不同版本的故事,也對整個議題有了更多討論,這些都是很好的學習,不是嗎?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2160"]
圖片/travelmate2021,CC Licensed[/caption]
備註
- Nivnu 的形象後來逐漸被天神 Hamo 取代。照 Pasuya 的看法,這或許是鄒族走向男尊女卑的結果。
- 長嗣指家中最年長的孩子,不分男女。
延伸閱讀
[AdSense-A]
喜歡原住民的文化?想關注、參與更多部落大小事?歡迎:
追蹤:為我們 Facebook 粉絲專頁按讚、分享這篇文章
分享:將您對部落議題的想法寫下來,或分享部落活動
參與:看看我們推薦的部落好物,用行動支持部落產業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