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高中生在部落的反思】原民保留地、砂石場,與桃園航空城的夢想

(編輯前言:2014 年 8 月,一群來自中壢的高中生在《Mata‧Taiwan》專欄作家羅永清博士的帶領下,拜訪了台東大鳥、達魯瑪克等原鄉部落及當地大武砂石場。本文為其中一位學生的活動心得,與各位讀者分享。) 由羅老師帶領我們走訪大鳥部落,參觀了大鳥布工坊,布工坊裡面有許多手作的布包,上面有部落媽媽們親手縫上的圖騰。當時看著布工坊的小屋覺得這樣的文創商品能讓這些部落媽媽們將原住民的文化保留傳承,而且部落裡的青年可以藉此返鄉與長輩們合作,讓懂得創新、有創意的年輕人能幫忙在網路上宣傳、做市場行銷。   其實現在政府有很多關於青年返鄉、農村迴游的計畫與政策,我認為這些政策意念很好,但不能只是單提出「迴游」的口號,就足以讓年輕人返鄉工作。 返鄉的計畫是要包含政府政策的實施,可以讓年輕人回到家鄉看到能長久發展的機會。而布工坊的小屋其實規模很小,一間小屋裡面除了要擺放媽媽們製作包包的機具,還要劃分一塊區域為展示的空間,感覺這樣的空間只能容得下散客,如果是旅行團來訪,就沒有足夠的空間容納,那麼哪裡有足夠的客源可以支撐布工坊?後來上網一查,原來目前訂單的主要客群是以公部門的伴手禮為主,另外一部分由擺放台北專櫃的方式銷售,而一些民間企業以及公益團體也會下單訂購。 在找到的資料中讓我覺得比較意外的是公部門的伴手體。很慶幸公部門能以這樣的形式支持小規模的文創商品,讓在台東這樣相對偏遠的區域也能發展出以社區經營為單位,一個能保存文化的精緻手作布工坊。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810"] 大鳥部落原愛布工坊草創期的部落媽媽們。[/caption]  

原住民保留地的制定與運用

制定這些規定的人往往都是漢人,在文化上如果不夠了解各個族群對於土地意識的建構,就很難去劃分保留地。

在大武鄉的課程中,老師曾要我們想想:為什麼商店的店員幾乎都是原住民,而店長或是資方是漢人? 我提出的解釋是因為原住民在原鄉開設商店,周遭都是同族的鄉親注重人情,如果客人欠錢或是賒帳不會過於斤斤計較;但是異鄉的漢人來到台東山區開設商店,例如連鎖的便利商店以及量販店,他們幾乎是以營利為主,而不是以讓地方的住民有個較為便利的採買生活,所以在商店間的同質競爭上原住民所經營的商店會因為周轉、資金的減少而無法獲得大量營收。這時漢人的商店便可以以降價、特惠價來打壓其他店家,導致最後競爭剩下漢人所開設的商店。 而在大武鄉可以觀察到,有原住民保留地上,卻是漢人出資開設的商店。其實依法原住民族取得原住民保留地後,土地是不可以轉讓給其他身份非原住民的人,但是許多人以人頭的方式鑽了法律的漏洞,這樣對於原住民保留地制度的設立原意背離,原住民不但沒有得到應有的保障,而且又是再一次受到剝削。 然而原住民保留地的劃分往往是原本就國家公園區域或是限制開發的地方,這樣原住民取得土地之後無法做有效率的運用,雖然說是得到土地,但是山地的開發往往需要更多資金,如果原住民無法有足夠的資金做規劃後,便只能把土地私下轉移給想要進山區經營商店的漢人。   另外,我認為以漢民族的角度去規範原住民保留地的觀念太過於狹隘,也容易引起爭地的衝突,因為制定這些規定的人往往都是漢人,在文化上如果不夠了解各個族群對於土地意識的建構,就很難去劃分保留地。 原住民族在過去漢人尚未開墾時的領地幾乎為共有制,且各族之間有劃分區塊作為狩獵、採集以及生物的孕育保留區,而有一些學者已經提出交由原住民選出的議員們去做原住民保留地的規費與區域界定,但是出現的反彈大多是這樣土地制度瑣碎、無法有完整的地籍資料建立。我認為這樣的想法太過武斷,畢竟如果有足夠的討論空間與多方的意見彙整,這些顧慮是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來鞏固原住民的權益。
[AdSense-C]
 

砂石場環境議題

砂石場如果真的有偷排廢水,但是每一次稽核時都能掌握環保局人員的稽核時間,政府效率以及把關就十分受人質疑。

當我跟媽媽提到要去台東小旅行時,第一個被叮嚀的就是台東的交通,台東因為開採水泥砂石,車體龐大、操作不甚且常常車速過快的砂石車在道路上成為危險的因子。台東的縣政府曾擬定《砂石車管制條令》(編按:應為《市區道路砂石車大型車輛管制》),卻遭到業者以及地方議員反對。我認為政府在大型交通工具在道路上的控管必須要更加嚴謹,砂石車在道路上造成的坑洞,以及砂石車在跟小客車、行人的爭道,   在大武鄉看了當地的砂石場,雖然當天廠區沒有在運作,但是看得出平日運作時對當地的環境造成傷害,關於噪音汙染無法感覺得出來,不過當看到大型涵管被隱密的埋在河川旁,由靠近涵管的河川顏色、生態能清楚地看出砂石場對於環境的破壞。而砂石場如果真的有偷排廢水,但是每一次稽核時都能掌握環保局人員的稽核時間,政府效率以及把關就十分受人質疑。 我認為政府在面對砂石場,甚至是整個工業區、科學園區時,不應該把對於環境的汙染標準設定在由廠區以「企業良心」來自由心證,嚴格把關是最重要的,環保局人員更不應該是在民眾受理報案之後才安排時間稽核;必須讓工廠知道不論什麼時候,隨時都會有政府在監督,而這些一旦被稽查出違法應該擬定高額的罰金,罰金用在監督人事、維護環境的經費來源。 而砂石場在砂石來源的開採以及河道的疏浚上有其必要性,不能以偏概全地反對砂石場。但是無法否認的是砂石場需要有足夠的環境保育觀念,砂石車的司機更要培養他們謹慎且能夠負責任的駕訓課程,車禍以及違規事項舉發嚴格從辦,不可以因為砂石車圖一時的方便,忽略其他用路人的權益。砂石車專用道的政策我認為是可行的,只是一旁果園、菜園的環境生態也要做到完整的環境評估,民眾的考慮都能列入施政的參考,最後需要配合的是政府不能因為地方勢力的介入就只能讓這些問題停留在評估、擬定的階段。 最需要被傾聽的是民眾的聲音,而不是財團以及地方勢力的干涉。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749"] 在大武鄉看了當地的砂石場,雖然當天廠區沒有在運作,但是看得出平日運作時對當地的環境造成傷害。[/caption]  

地方的文化認同與反思

常聽見有人抱怨火車站每到假日擠著滿滿的外籍勞工,這又何嘗不是我們淺意識裡忌妒著在自己家鄉裡居然充斥著其他種族的人們可以這樣凝聚、展現自己的文化……

去一趟台東,原本是想要去探勘砂石場的議題,但是回來之後卻在接觸原住民的文化上有比較多的收穫,尤其是去一趟達魯瑪克部落和大鳥部落。 在部落裡,可以看到當地小孩有著原住民傳統歌謠可以一起哼唱時,會發現自己的文化雖然看似多元,事實上是淺薄的,人與人之間互相沒有很強的連結性,我想這就是人情味會在都市裡慢慢淡去的原因。當我們在驕傲擁有多元文化的同時,也該去思考這些文化互相補足了什麼,互相帶來了什麼樣的火花。 在桃園,很常聽見有人抱怨火車站每到假日擠著滿滿的外籍勞工,這又何嘗不是我們淺意識裡忌妒著在自己家鄉裡居然充斥著其他種族的人們可以這樣凝聚、展現自己的文化,反觀我們自己的文化在哪裡?越來越少來會吟唱的客家歌謠、台語歌仔戲,當桃園以航空城為發展的口號時,哪裡有所謂的文化底蘊? 機場是一個近代的建築物,而且桃園機場也不足以代表著桃園地區的文化及歷史,而為了航空城這樣的都市計畫,又需要剷去多少文物與建物,而那些是能夠帶給下一代認識自己故鄉的歷史、了解家鄉的價值。   在學校上課的時候,很常聽到地方發展如果依據地方文化作為規劃能夠充分發揮到區域歷史的妥善應用,這樣也能有足夠的地方意識融入,讓民眾對於自己家鄉的文化有認同感。從台東回到桃園,更應該了解地方文化的展現,不應該只是表面的娛樂活動以及節日宣傳,需要民眾能融入,甚至是主動參與的互動,才是能夠延續地方文化以及認同的方法,對此地方政府更需要認真去規劃,才能夠讓每個地方的歷史以及文化繼續傳承。   作者介紹 李沛恩,一位來自中壢的高中生。
[AdSense-A]

相關文章推薦

[AdSense-B]

你也有原住民或部落的故事要分享嗎? 《Mata‧Taiwan》熱情徵文中!

也歡迎加入我們粉絲團, 每天追蹤原住民文化、權益大小事!

 
圖片來源:《Mata‧Taiwan》
]]>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