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沒有聽過以下俗諺︰「不食五月節粽,破裘不甘放」、「四月芒種雨,五月無乾土,六月火燒埔暑」?
以上這兩句看似簡單的諺語,卻準確的傳達出先人們「天人合一」的概念,且藉由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累積與認識到季節和氣候的更替變化之規律,再結合上日月的運行位置,巧妙的將一年分化為 24 等份的禮俗規則(依照不同時序進行工作與生產的規則),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二十四節氣」。
這樣的禮俗規則,在中國古代先民的生活之中,無論是在農事生產、工作作息、飲食調養等都被廣泛地運用。不過,這樣參照季節時序生活的民俗,可不只有華人,台灣原住民族間許多流傳至今的祭儀文化,仍然以此規則嚴謹、崇敬的態度在傳承著。
卡塔文化工作室,今年以「大地工藝」為題,將舉辦 6 場互動性展覽(2月至8月),而這 6 場展出的「最重要元素」,不是材質,也不是人物,而是節氣 ── 以自然時序串連起工藝生產的循環。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726"] 卡塔文化工作室,今年以「大地工藝」為題,將舉辦 6 場互動性展覽。[/caption]
飛魚與達悟族的拼板舟
魚群抖波顫起海面,薄翅開展,貼海四散滑翔,海面紛紛匆匆,如黃昏時刻原野上漫飛的小昆蟲……
每年二至三月,是飛魚盛產的季節。
飛魚對達悟人的意義重大,除了是主要的食物來源之一,在精神上,飛魚躍升海面的景象,更是自然力量的象徵。而如何因應海上作業的捉摸不定,達悟族男人必須藉由日積月累的生活經驗累積才得以獲得寶貴的生態智慧,亦將這樣的智慧融入造舟技術之中。
肥美的飛魚群(達悟語:alibangbang)正隨著黑潮來到蘭嶼附近海域,也宣告著飛魚季的來臨。大批出沒的飛魚群佔領海面,如同作家廖基鴻的《飛魚》文中描述的:
「魚群抖波顫起海面,薄翅開展,貼海四散滑翔,海面紛紛匆匆,如黃昏時刻原野上漫飛的小昆蟲……」
躍升海面的飛魚姿態輕巧如同海上精靈、亦如飛蟲般的數量眾多;在那夜裡,拼板舟上的蘭嶼族勇士們,手持燈火捕魚,將漆黑海面上,妝點幾許熱鬧的光彩。
拼板舟是達悟族精湛工藝的展現
從蘭嶼島上生長的 8 至 9 種樹種中,擷取適當的部位風乾、刨製而成,且每一步驟都展現了達悟族人運用植物的智慧和精湛的工藝技術。
蘭嶼的拼板舟工藝,雖然在每個部落都有,但製作方式則必非完全相同。
造舟工藝師 ── 謝忠信,是朗島部落的造船師,說明拼板舟的船體約是由 15、21、27 片木料,純手工打造、拼組而成的三層式構造;朗島部落的傳統造舟方式於龍骨和第一層船板一體成型,而成船掌型式的方法與其他部落不同,且每片木料並非出自單一樹種,因為船體上的每塊板子都按照它所在的位置及功能差異來選擇不同的材料,並從蘭嶼島上生長的 8 至 9 種樹種中,擷取適當的部位風乾、刨製而成,且每一步驟都展現了達悟族人運用植物的智慧和精湛的工藝技術。
例如:第一層的莖幹粗大通直、質地堅硬、耐腐耐磨、不易反翹的樹種是船底龍骨的最佳選擇,如台東龍眼(學名:Pometia pinnata);而第二層的船艄龍骨(指船首與船尾的上翹部位),則是利用欖仁舅(學名:Neonauclea reticulata)接近地面的主幹和板根,以主幹橫置板根朝上的方式劈製而成;再來是第三層的船舷側板,則以具有寬大板根、質地輕軟的台灣膠木、麵包樹(學名:Artocarpus altilis)為主要材料;另外,每一片船板間的接合,則先以毛柿(學名:Diospyros discolor)作為暫時性木釘,完成後以小葉桑(學名:Morus australis)的心材,製成木釘,再加上蘭嶼花椒(學名:Zanthoxylum integrifoliolum)根部的白色纖維作為填縫材料,以船體得以緊密結合不滲漏。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710"] 拼板舟的船體約是由 15、21、27 片木料,純手工打造、拼組而成的三層式構造。[/caption]
一艘拼板舟所牽動的社會禮俗
造舟後若不舉行下水典禮,一艘船身就不雕刻或僅簡單雕刻船眼,全船漆成白色紅底,又稱白船……
除了船體組裝繁複講究之外,船體上的雕刻紋,更是馬虎不得。因為再造舟時雕不雕刻,可是關係到此船舉不舉行隆重的下水儀式。
每艘船對達悟族而言,不僅是捕魚的器物,也不僅是其外在形體的表徵,每一艘船的建造,牽動著傳統慣習的禁忌、社會階序的高低、造船技術的好壞、船團勢力的大小、山林經營的良窳、芋田與豬隻的多寡、漁場天候判斷的知識等,因此不得不慎重(引自:鄭漢文、王桂清、廖聖福、施拿保,2002)。
造舟後若不舉行下水典禮,一艘船身就不雕刻或僅簡單雕刻船眼,全船漆成白色紅底,又稱白船;否之,則必須雕刻船身,綴以各家族的圖紋,以展現家族榮耀,再塗上顏色後才算完成。
達悟族男人將日積月累的生活經驗所累積而得的生存智慧,融入造舟工藝之中,不僅只是單一面項的文化表現,更融合了生活、生態與天地的崇敬,這也就是大地工藝的展現。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733"] 達悟族男人將日積月累的生活經驗所累積而得的生存智慧,融入造舟工藝之中,不僅只是單一面項的文化表現,更融合了生活、生態與天地的崇敬,這也就是大地工藝的展現。[/caption]
後記:蘭嶼飛魚祭時序
收藏祭:每年六到七月舉行,表示飛魚的魚汛期已經結束,從這天起不可再捕捉飛魚,改抓其它魚食用。而整個魚汛期所捉到的大量飛魚則曬乾儲存供日後食用。假使要出船捕其他的魚種,船也要先收進船屋內,再移出後,才能出海執行捕魚工作。
召魚祭:每年的二至三月舉行,意在召請飛魚、祈求豐收。召魚祭過後,達悟族人允許在夜間以火把照明來捕捉飛魚;到四月,允許白天用小船釣大魚,但夜間不可捕魚;五到七月可在白天捕捉飛魚,但不可捕捉其他魚種。
終食祭:每年中秋節過後,雅美族人就禁止再食用飛魚了,吃不完的飛魚乾掛在屋旁柴架上讓豬狗吃食,不隨意丟棄,表達對飛魚的尊重。
(本文獲藝術平台授權轉載。)
參考資料
- 鄭漢文、王桂清、廖聖福、施拿保 <蘭嶼拚板舟之結構用材>(《東台灣 研究會》,2002)
- 台灣離島戀曲-蘭嶼篇(旅遊資訊王)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欖仁舅
相關文章推薦
你也有原住民或部落的故事要分享嗎?
《Mata‧Taiwan》熱情徵文中!
也歡迎加入我們粉絲團,
每天追蹤原住民文化、權益大小事!
資料與照片提供 : 卡塔文化工作室;合作及智財所屬單位 : 蘭嶼魚飛文創有限公司]]>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