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2015/8/8 蘇迪勒颱風過境所帶來的大浪,回填了知本溼地出海口的淤砂,將原本遭破壞的砂石堆得又高又穩固,使湖水逐漸滿盈,生態恢復有望,讓部分族人與環保人士直喊:「這是蘇迪勒唯一做對的事!」
為什麼知本溼地如此重要?
在講求開發的現代社會,城市週遭邊仍保有美麗的生態濕地,是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但這卻是數十年來一直在臺東存在的事實,要不是最近遭受破壞,原本似乎只有很少人知道它的存在。
知本濕地位在射馬干溪(知本大排)與知本溪之間的海岸旁,離知本火車站約 2 公里,距離臺東市區約 8 公里。該地原是知本溪的舊河道,其出海口處因海岸泥沙淤積,溪水無法排除,逐漸形成一處面積廣大的潟湖。
隨著知本地區的開墾逐漸擴大,當地農民逐漸排水以作為農田,潟湖面積逐漸縮小,成為一個大水塘,直到 1980 年代後,大致維持在 20 公頃左右的範圍,但如果包含兩河之間的沙地、林地和農田,面積約有 1,000 公頃。
知本濕地的棲息物種相當豐富。根據臺東野鳥協會的調查,歷年紀錄發現的鳥類有近 170 種,其中琵嘴鷸、唐白鷺、黑面琵鷺和烏頭翁,都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認定生存狀況受威脅的稀有候鳥。2014 年則新發現屬於瀕危物種的東方白鸛現身,也顯示出其作為臺灣重要的候鳥棲息地,以及足以支撐許多候鳥棲息的豐富生態系。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1191"] 知本溼地位置圖,綠色為濕地範圍,藍色部分為現存的河口潟湖。可以看到其與知本溪、射馬干溪以及卡大地布的鄰接關係。(圖片來源/鯉魚山城鄉文化會社)[/caption]
同時承載人文生態資源,溼地彌足珍貴
知本溼地屬於臺東平原南部的重要部落 ── 卡大地布部落的傳統領域,被稱為 Tavurung,即「水流匯集的低漥處」。
此外,知本溼地屬於臺東平原南部的重要部落 ── 卡大地布部落(知本部落)的傳統領域,被稱為 Tavurung(達芙龍),即「水流匯集的低漥處」。
傳說尋金的荷蘭人因為看到閃亮亮的黃金,於是由知本溪口登陸,首次遭遇卡大地布的族人;荷蘭人舉起會發出巨響的木棒便擊斃了水鹿,讓族人感到驚訝,因此將目睹射殺水鹿的地方命名為 Kinkuwangan(今古哇岸),即「槍響」的意思。他們也帶來菸草,並送給族人一罈酒,據說這個酒罈至今仍保存在部落。
而後當地流傳荷蘭人從知本到鯉魚山尋金,帶走一對黃金眼以及紋身人 Kalukal 上船回臺南安平,由此引發 Kalapiyat 到西部營救 Kalukal 的傳說,皆反映出 16 世紀臺灣東部的獨特歷史樣貌。
一塊土地,同時負載著豐富的生態與地方文化資源,理應是一個難能可貴的城市珍貴資產,但在臺東的開發脈絡當中卻是屢次陷入危機,也是不爭的事實。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1600"] 1998年春天的知本溼地。(圖片來源/曾聖元)[/caption]
接連開發破壞,政府不聞不問是關鍵
當地人表示,濕地至少曾遭受五次私下開挖溼地沙口,將水排入太平洋……,對溼地生態系統帶來嚴重的破壞。
1982 年知本溼地被劃入知本綜合遊樂區開發案,以 50 年租用契約的方式交由捷地爾公司興建高爾夫球場,溼地的命運從此複雜了起來。一方面這個開發案創造一個房地產泡沫,加上捷地爾在溼地附近增建的各種設施,讓溼地屢屢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註1)。
但另一方面,隨著各界對開發案的疑慮逐漸增加,加上土地撥交的程序冗長,捷地爾又無足夠的資金實現高達 50 億元的旅遊設施興建計畫,整個計畫最後胎死腹中。而原本該土地租約要到 2035 年才結束,也暫時阻止縣府不斷引進私人開發的壓力,得以讓溼地維持自然狀態(註2)。
既使如此,這塊別名為「夢幻湖」的溼地仍然面臨許多挑戰。過去溼地被當成農業地,或被畜牧業占用,或遭傾倒倒垃圾及建築廢棄物,然而這些破壞只有少數人注意到。1998 年在臺東民間團體反對捷地爾高爾夫球場興建計畫,農委會和內政部相繼注意到知本溼地的價值,並促成知本溼地的生態納開始定期生態調查的契機。
不過只有生態調查,顯然相當不夠。近年來臺東野鳥協會每年都做鳥類的定點調查,紀錄生態變化,然而由於未劃入保護區,當地人表示,濕地至少曾遭受五次私下開挖溼地沙口,將水排入太平洋,這往往造成當地大量魚貝類死亡,對溼地生態系統帶來嚴重的破壞,卻無人能有效阻止。今年 2 月底,知本溼地再度發生遭偷挖沙口的事件。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遭偷挖後幾乎乾枯的知本溼地。(圖片來源/鯉魚山城鄉文化會社)[/caption]
臺東的綠地有賴政府民間共同守護
積極保障一個多樣的生態棲息地,不僅只是生態上的意義,對於城市空間的健全發展實質上扮演關鍵的角色。
這種狀況屢次發生,臺東縣政府從捷地爾開發案以來對知本環境不聞不問,以及地方人士對生地方的冷感,恐怕才是關鍵。
在臺東,雖然有好山好水,但這 40 年來,地方政府只看重少數利益團體的經濟利益,不顧地方環境的條件,追求過當的短期開發,破壞生態,以至於反過來要求他們為求永續發展,做出能創造整體利益的適當保留和低度開發,卻是藉口一堆做不到。
但另一方面,長期以來臺東人缺乏地方認同感,民間團體受限於各自的社會位階,只求自己生活過得好,不能在共同利益上彼此合作,擺脫與地方政府的侍從主義關係,推動地方實質的進步,也讓地方政治人物總是有恃無恐,挾「民意」推動私人掠奪性的開發,無視永續發展的迫切需求。
實際上,近年來因為過量開發導致綠地面積快速消失的臺東市區,知本濕地不僅是「大地之腎」,也是紓解市區發展壓力、改善生活品質的最佳潛力地點。當一個地方所有可活動的綠地空間都快變成觀光設施時,去積極保障一個多樣的生態棲息地,不僅只是生態上的意義,對於城市空間的健全發展實質上扮演關鍵的角色。
2015 年 4 月 26 日,臺東野鳥協會、荒野協會臺東分會以及卡大地布部落聯合發起「 為知本濕地療傷 讓鳥兒回家」保護溼地活動,分別從別從鳥類遷移、棲地保育、部落傳統領域和生態教育等層面著手,已經打破過去保守的氛圍,從不同的視角來呼籲知本溼地的保育活動(註3)。
活動中,當卡大地布耆老林金德與陳明仁分享從部落口傳歷史到在此的生活經驗,等於用地方的情感,填補只從生態觀點來看這塊溼地的不足。當天罕見第看到公教階層、小孩、大學生、愛鳥人士、環保團體和部落各年齡層等 200 餘人熱烈參與的盛況,對臺東地方民間運動,可說別具意義。
這次活動中,三個團體提出了「縣政府立即派員回填沙岸、核定為國家級重要濕地、建立官民合作的濕地保育整合平台」三個具體訴求(註4)。雖然這些目標可能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但地方團體跨出這樣的一小歩,卻讓被開發主義鯨吞蠶食而不知所措的地方人,看到一絲的願景。
附註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為知本溼地療傷 讓鳥兒回家」活動照。(圖片來源/鯉魚山城鄉文化會社)[/caption]
關於作者
筆名引君,台東人,鯉魚山城鄉文化會社主筆。目前身在台東,關心與致力於地方公共事務,也包括族群與地方社會的關係。
相關文章推薦
想隨時看更多原住民的新聞和故事嗎?
現在就加入我們的粉絲團吧!
圖片來源:鯉魚山城鄉文化會社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