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質詢,達悟族抗議核廢卅年未果
前總統陳水扁曾承諾在 2016 年要將核廢料遷出蘭嶼,但卻少有相關行動,朝野一再含糊其詞,令人質疑是在用拖延戰術逃避問題。 時代力量立委黃國昌 19 日首度質詢,拿出厚厚一疊行政院的施政報告,嚴厲批評其中關於核廢料的處置問題「一個字都沒有寫」,接著拿出 18 日去核一、核二廠視察的用過核燃料棒處理程序圖,質疑台電若要在 2055 年完成最終處置廠址設置計畫,時程上根本難以達成。經濟部長鄧振中回應黃國昌的質疑,坦言目前低階處置場還沒著落,「2016 年應該是有困難」。 蘭嶼當地人自 1987 年展開抗爭,抗議台電收買蘭嶼鄉代,而後在 1995 年要求遷出貯存場,1996 年核一、核二廠的低階核廢料從明光碼頭運至蘭嶼,遭達悟族人擋下,迫使載運核廢料的專船電光一號停留 4 天,而後折返回北海岸。 2002 年由於台電對遷場的承諾跳票,引起蘭嶼更高強度的抗爭,全島罷課、罷工,當時的抗爭口號是:「反核廢、驅惡靈!」 核廢貯存問題何解?台電、地方不同調經濟部長鄧振中回應黃國昌的質疑,坦言目前低階處置場還沒著落,「2016 年應該是有困難」。
目前臺灣存放於核能一二三廠、蘭嶼貯存場、龍潭核研所內的高階、低階核廢料,都只是暫時的「貯存」狀態,核一廠用過燃料棒燃料池已滿,二、三廠也將遭遇此問題,但乾式貯存場規劃只能「暫時」存放 40 年,這個「暫時」卻是要橫跨人的一生、甚至一個世代,至今仍看不見 40 年以後的處置方案。 且台電要在核二廠興建露天核廢料貯存的計畫,已經引起北海岸當地居民反彈,擔憂可能受地震或土石流影響帶來的災難,即便在國際上處理核廢料的例子有其他適合臺灣的方案,台電仍未採納。 儘管 2006 年 5 月 24 日已通過「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設施場址設置條例」,但核廢料要進駐,須透過地方政府辦理公投經當地人同意,台東縣與金門縣政府已明確表態,不願意辦理公投,因此選址過程頻頻卡關;而後傳出台電屬意花蓮、宜蘭交界的秀林、大南澳地區,作為核廢料最終處置候選場址,是泰雅族和太魯閣族的傳統領域。 無核廢新址不代表可犧牲族人這個「暫時」卻是要橫跨人的一生、甚至一個世代,至今仍看不見 40 年以後的處置方案。
2016 大選的山地原住民立委候選人瓦歷斯.貝林曾呼籲,應遵循《原住民族基本法》第 31 條的規定:「政府不得違反原住民族意願,在原住民族地區內存放有害物質。」以不違反族人意願作為核廢料最終處置場選址的前提。 時代力量立委高潞‧以用‧巴魕剌同樣表示,不能因為找不到選址,就讓蘭嶼族人被迫承受輻射污染的風險。高潞‧以用認為經濟部長的回應讓人難以接受,「既然政府已經承諾過今年要遷出,就一定要做到」,她呼籲台電與原能會應負起責任,必須現在就著手擬定遷出的方案,並須落實程序正義,要有一套公民能夠參與、監督決策的機制。 然而長期主張「非核家園」的民進黨,恐怕只是著重在「能源轉型」或發展「綠能科技」的主張,面對核廢料處理的議題,在能源政見或競選期間的發言稿上隻字未提,也並未積極答覆具體時程或方案,已遭致民間團體諸多批評。 這種以展望未來卻迴避長期爭議性問題的主張,雖然在選舉策略上奏效了,卻讓人不免擔憂,民進黨成為執政黨以後,會變成擅於闡述目標、理念,卻因無力於提出能源政策的中、長程方案,迫使核廢料的問題一再延宕。 新政府當前方案欠說服力,應具體提出解套策略能源政見或競選期間的發言稿上隻字未提,也並未積極答覆具體時程或方案,已遭致民間團體諸多批評。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從「點亮台灣」的官方網站回顧蔡英文的原住民族政策主張,第五項「尊重原住民族與其土地的獨特關係,立法保障原住民族土地權」的最後一句話明確說道:蔡英文的原住民族政策主張,…… 明確說道:「打造非核家園,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設施場址排除設於原住民族土地內。」
「打造非核家園,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設施場址排除設於原住民族土地內。」
而核廢料的問題僅在此文提及,其他文宣都看不到。 民進黨在 2016 大選的原住民政策全文,是經瓦歷斯.貝林推動,與許多民間學者共同深入研討政策的內容,規劃與其他候選人相比最為完整。然而其中對於土地權的承諾,雖然是延續 2012 年提過要遷出核廢料的主張,但並未與其他方面如能源、產業的政策相互整合,又頻頻給出模稜兩可的答案,顯然欠缺說服力。 實際上,新政府面對核廢料遷出的議題,是必須要做到,也不該再用選址當藉口;如今重點應是如何遵循法規,在不違反族人意願的前提下,提出具體步驟、策略或執行細節的問題。 既然目前在原住民族政策上勾勒出許多欲達成的目標,承載許多族人的期許,那就更該讓主張付諸實踐的進程規劃中,而非止步於口號形式。在民進黨內部的橫向溝通方面,更大的挑戰才剛要開始。 關於作者 Vanessa,讀社會學、人類學的大學生,關注性別政治文化、社會運動。每天都要喝咖啡,平均 20 秒讀完一篇網路文章,喜歡在不讀書的時候一個人去閒晃,聽故事,觀察路人和風景的變化,是一個持續練習寫字的人。現為《Mata‧Taiwan》特約記者。相關文章推薦
愛原住民?想關注、參與更多部落大小事?歡迎:
追蹤:為我們 Facebook 粉絲專頁按讚、分享這篇文章 分享:將您對部落議題的想法寫下來,或分享部落活動 參與:看看我們推薦的部落好物,用行動支持部落產業
圖片來源:YouTube,CC Licensed]]>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