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歷史,一旦變成政治符號,就失去了真實性;任何研究,一旦變成媚俗,千篇一律走到相同的結論,就失去了探究的樂趣;
任何理念,一旦變成政治的召喚,就失去思想的獨立,而只是動員的工具。
臺灣史的悲哀在於此。在統獨言論霸權的爭奪中,它不再是父祖的血脈故事,而是交鋒的利劍。」(註1)
許多「臺灣民族論」者喜歡用血統論,來證明臺灣是一個「新興民族」,有別於漢族,以取得臺灣獨立的正當性,而其依據即是「移民來台的漢族、不分閩南人、客家人,以男性居多,必然與平埔族或原住民通婚,所以『有唐山公無唐山媽』,以此顯示通婚之後,臺灣絕大多數人都有原住民血統。如此就不是純種漢族。 」 然而這樣的血統論,源自於臺灣進入 21 世紀以後,有個血液研究項目頗受矚目,就是林媽利教授陸續發表了一些數字,一路上走來,從 26%、52%、80%,最後指稱臺灣住民有 85% 具有原住民血統;「此說一出,許多人都驚訝自己居然是原住民,紛紛表示認同;也因為是前所未有的「發現」,吸引媒體的注意,搏取了不少版面。」(註2)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17"] 林媽利教授指稱臺灣住民有 85% 具有原住民血統,吸引媒體的注意,也成為日後血統臺獨論者聲稱擁有原民血緣的主要來源依據。(圖片來源:jmywuaco,CC Licensed)[/caption] 血緣的解讀,是場政治運動但人類學博士陳叔倬,以及西拉雅文化研究者、西拉雅族人段洪坤,共同在《臺灣社會研究季刊》上撰文,並針對林媽利的研究方法提出質疑(註3):在我們社會中,誰會去進行檢驗?誰提供這種服務?給予遺傳數據意義者又是誰?
「其一是,數據前後矛盾。在人類組織抗原方面,林媽利所聲稱的臺灣人體內單倍型來自原住民的比例從 13%(2000-2001年)變到 52%(2007年);在線粒體 DNA 方面,則是由 26%(2006年)變到 47%(2007年)。
其二是,歸類標準有選擇性。依照她的絕對寬鬆標準,只要研究對象的母系血緣、父系血緣、組織抗原這三個基因系統中有一與原住民相同,就被歸類於「原住民血統」之列;
但她對『漢族血統』的判定卻相當嚴苛,必須三個基因系統都不含原住民基因才能納入漢族範疇。若用同一標準衡量原住民血統和漢族血統,則可得 90% 的臺灣人有亞洲大陸血統,而 85% 的臺灣人有原住民血統,但林媽利只選擇性公布了後者。」
對於兩人的質疑,林媽利始終沒有正面回應,而是以轉移焦點的方式影射、抹黑他們是被中共操控的學者。 我們不能否認複雜歷史下臺灣人對於自我原住民血源的認同, 但只利用特殊的遺傳指標排列、或 Y 染色體與粒線體 DNA 上獨特的變異來確認我們與祖先的關聯性,這不僅僅是實驗室中的技術問題,更是一種政治問題 ──「在我們社會中,誰會去進行檢驗?誰提供這種服務?給予遺傳數據意義者又是誰?這儼然不僅只是遺傳或是生物研究,同樣也是政治運動,因為這牽涉到個人與族群、種族、或國族群體意識之間的擁抱與背離。」(註4) 而許多臺灣國族運動者刻意營造出臺灣人都有平埔血緣,以區隔和中國人的不同,更反而造成平埔運動的負擔。 對於平埔正名運動抗爭了 20、30 年的族人而言,平埔族群同樣也歷經了和現今官定原住民一樣的歷史傷痛,身分遊走在原住民與漢人之間無地自容,平埔正名追求的是人權尊嚴,也渴望尋求在臺灣的歷史定位。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對於平埔正名運動抗爭了 20、30 年的族人而言,平埔族群同樣也歷經了和現今官定原住民一樣的歷史傷痛。圖為著傳統服飾吟唱古調的高雄小林村大武壠族人。(圖片來源:Mata Taiwan)[/caption] 85% 平埔血統論的謬誤與缺失(註5)林媽利統計出 85% 這個數據時,是有嚴重瑕疵的統計方式,而且他也忽略了一些基因人類學的基本原則,像是說,並沒有什麼「基因」是真正能夠代表「某個族群」的,頂多只能聲稱某些基因在某族群當中出現的比例有幾 % 之高。 其二,林媽利關於閩南人跟客家人的血液研究成果上,其實跟中國學者在福建廣東做出來的成果相差無幾,只是結論卻不同 ── 中國那邊的結論是「福廣一帶父系基因 90% 以上跟北方漢人同源,但母系基因為南方百越族群」,但是林媽利卻直接說閩南人客家人的基因是純百越。 於是,原住民的血統、基因終於成為了國族主義者消費的對象,同時也成為平埔正名/復名運動的負擔,更不用說在這樣去脈絡化的操作下,對於真正的平埔運動、平埔部落沒有試著去深入了解,使得族人真正的心聲就這樣埋沒在政治權力鬥爭,資源分配的聲浪中,又有多少不公義的歷史要這樣被國族主義掩埋了。 別因為對自我認同的掙扎,而消費了原住民林媽利關於閩南人跟客家人的血液研究成果上,其實跟中國學者在福建廣東做出來的成果相差無幾,只是結論卻不同……
在追求臺灣獨立的過程中,是否還要繼續依附在血統論的架構下,去與中國做切割?還是能有更高的價值可以去追求?有部分人的邏輯是「臺灣可以獨立就好,利用了原住民的基因血緣又何妨?」的消費心態,但在多數情形下,這些人也是無知的: 一來,他們已經深深陷入了無謂的國族情感糾紛,而忽略了現代國家構成並不單就以「血統」為要素; 二來,在資訊極端不充足的情形下,他們顯然對原住民族的歷史演變到現在的處境,面臨的各種議題都不是很瞭解,造成他們誤認為拿血統來切割也無妨,甚至覺得被原住民批評得莫名其妙,殊不知自己的行為已經嚴重侵犯原住民人權。 表面上看來這份論述尊重了、甚至認同了原住民的母系血統。但從許多平埔族親的立場來看,我們可以發現,漢族不僅娶了他們的女性,使部分平埔族群的文化傳承幾近中斷,連同他們的血統代表性都要據為己有,這樣,就可以號稱代表了臺灣,擁有臺灣? 明明是一個外來移民者,卻號稱代表這個土地的原來主人;不僅霸占了土地,還要霸占他者的民族代表性,這未免太過份、太不厚道了吧! 即使是美國人,已經獨立了的國家,那些歐洲來的移民後裔,也不敢聲稱他們這些新興民族只因為可能擁有美洲原住民的血統,所以他們就是美洲原來的主人,可以代表美洲的原住民族! 這種基因建國論,跟「兩岸中華一家親」的論述本質沒有什麼差別,一樣只在乎同文同種,不在乎差異和不公義的歷史;一樣都是把原住民族當作是國族主義的棋子罷了。 平時對原住民族的受壓迫處境沒什麼關注,需要塑造臺灣國族的時候就吃原住民豆腐 ── 如果你真的認同自己的原住民血源,當原住民族權利受到侵害時,你挺身而出了嗎?身為臺灣人,你真的了解原住民了嗎? 臺灣獨立是多數臺灣人的主張,無可否認,但在追求臺灣獨立的過程中,是否還要繼續依附在血統論的架構下,去與中國做切割? 還是能有更高的價值(例如民主、人權、獨特文化與認同)可以去追求? 我想這是每個臺灣獨立支持者都需要更加深思的議題。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2308"] 在追求臺灣獨立的過程中,是否還要繼續依附在血統論的架構下,去與中國做切割?還是能有更高的價值可以去追求?(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CC Licensed)[/caption] 附註
- 楊渡,〈寫一種有溫度感的臺灣史〉,2015 年發表於《中國電子報》。
- 詹翹,2015 年 8 月 16 日發表於臉書。
- 陳叔倬、段洪坤,〈平埔血源與臺灣國族血統論〉,2008 年 12 日發表於《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72 期。
- 陳叔倬、段洪坤引用人類學家 Brodwin 所言,見 〈85%臺灣人都是原住民?── 遺傳科技恐無法為國族議題提供「科學」證明〉。
- Aitu Awan,2016 年 3 月 19 日發表於臉書。
愛原住民?想關注、參與更多部落大小事?歡迎:
追蹤:為我們 Facebook 粉絲專頁按讚、分享這篇文章 分享:將您對部落議題的想法寫下來,或分享部落活動 參與:看看我們推薦的部落好物,用行動支持部落產業
圖片來源:Paul Ibis,繪於 1877 年]]>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