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位於宜蘭縣南澳鄉的漢本遺址經宜縣府以七大理由函請文化部文資局列為「國定遺址」後,經今日(7/1)下午文化部文資局召開「第六屆第1次遺址審議委員會」,確定列漢本遺址為國定遺址「Blehun漢本遺址」,然文化部仍無法確定漢本遺址是否能現地保存,僅表示請交通部協助提出保護遺址又不影響通車的方案。
漢本遺址今天(7/1)下午在文化部遺址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成為臺灣第八處國定遺址,委員會並通過在原漢本遺址名稱前加上泰雅族傳統地名 Blehun(原意為門,引伸為門戶之意),彰顯原住民族的在地文化特色。 不過雖然確定成為國定遺址,主管機關卻仍無法承諾後續保留遺址的方式。漢本前線擔憂,目前是徒有「國定遺址」或「縣定遺址」之銜,卻繼續退讓給道路工程的施作,造成無法回復的破壞。 「搶救發掘」是對遺址無法回復的破壞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搶救發掘」就是對遺址的破壞,是一次次無法回復的實驗。[/epq-quote]漢本前線的成員林奎妙指出,考古學家在漢本遺址的挖掘工作變成工程單位的「承包商」是很荒謬的事情,且長達數年的遺址挖掘過程中沒有「停損點」,「在源頭就發現它的重要,就不該再繼續施工了」。 「搶救發掘」就是對遺址的破壞,是一次次無法回復的實驗。遺址的珍貴性來自其無法複製、不能再生,因此當一處遺址被認定具保存與研究的重要價值,應採取現地保存,停止工程建設與土地開發。 然而,漢本遺址儘管已經經宜蘭縣政府指定為縣定遺址,目前進到審議成為國定遺址的階段,卻因為尚未協商出最適合保存遺址,以達成與工程建設平衡發展的方案,讓蘇花改的工程仍持續進行,考古學家破壞性的「搶救發掘」工作也無法停止,仍需要配合工程,將設施所在地的地面下史前文物挖出、移至他處。 漢本遺址列國定遺址的七大原因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出土遺物也顯見與當代東部原住民族群 ── 阿美族、撒奇萊雅族、蘭陽平原噶瑪蘭族、北海岸巴賽族的豐富關聯性,為這些人群傳說中的祖先來源指出重要方向,具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epq-quote]宜蘭縣政府於今(2016)年 3 月 6 日召開歷史空間審議委員會,決議漢本遺址為縣定遺址,並認為具國定遺址價值,在 5 月 6 日函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依法審查為國定遺址。 今天是漢本遺址的國定遺址指定審議會,根據「遺址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三條遺址指定之基準,宜蘭縣政府根據中研院提交的考古資料,提出漢本遺址應指定成為國定遺址的七大理由: 一、從漢本遺址在文化發展脈絡上的定位及意義來看,目前已發現三大史前文化層,其文化內涵及重要性足以比擬國定十三行遺址。 二、在學術研究史上的重要意義,是可以解釋臺灣新石器時代晚期發展至金屬器時代之變遷 ── 輸入外來之金屬器、高溫技術、瑪瑙,取代原產之玉器,成為臺灣史前人類重要裝飾與儀式用品,逐漸延燒至當代原住民物質文化最重要組成的部份。 三、漢本遺址的文化層堆積連續 1000 年以上,除了一般常見的陶器、石器外,更發現豐富的金屬器、玻璃、瑪瑙等外來物質,顯現文化堆積內涵的特殊性及豐富性。最重要的發現是完整度極高的聚落型態,依目前挖掘結果已足以與國定卑南遺址比擬。 四、漢本遺址的稀有性,如配合淇武蘭、利澤簡等遺址所見,可完整顯示噶瑪蘭族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文字時期前後的發展歷程。 五、相較於因八里污水廠破壞後,僅保存總面積約 5% 的國定十三行遺址,及文化層受鐵路工程破壞的國定卑南遺址,漢本遺址在與工程重部分經搶救發掘後,保留遺址總面積約 94%,保存狀況相對較佳。 六、漢本遺址位於鐵、公路之樞紐地帶,所在地可以充分詮釋人類與自然環境共處之省思,深具展示教育意義。 七、自出土的文化、生態遺物及聚落相對位置,可以說明漢本遺址當時以海域為重要交通動線,充分顯示早期人群之海洋文化特色,對於當今以海洋立國的臺灣而言,深具特殊啟示意義。出土遺物也顯見與當代東部原住民族群 ── 阿美族、撒奇萊雅族、蘭陽平原噶瑪蘭族、北海岸巴賽族的豐富關聯性,為這些人群傳說中的祖先來源指出重要方向,具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學術價值需長期研究,學者憂臺灣無遺址可指定 值得加以討論的是,遺址經法定程序指定為國定遺址,須符合如上七大要件,包括遺址在文化發展脈絡中之定位及意義性、在學術研究史上意義性、文化堆積內涵之特殊性及豐富性、同類型遺址數量之稀有性、遺址保存狀況之完整性、供展示教育規劃之 適當性及其他價值等,但是其中前五項其實皆需要仰賴長期研究達成。 臺大人類學系助理教授江芝華曾撰文質疑:「這是否表示台灣所有因工程而發現的遺址都無法獲得指定?因為當研究者完成搶救,也表示遺址基本上已經某種程度上不存在了,接下來若是進行指定,極可能已經無遺址可指定了!」 現地保存與工程不必然衝突,政府宜拿出魄力解決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從遺址地層和出土家屋的擋土牆痕跡,可以顯見該地至少有過兩次以上的土石流,未來隧道口和橋墩能否禁得起土石崩落,或許應借重「考古資料」來增強對該路段的風險掌握度……[/epq-quote]事實上,現地保存漢本遺址,與蘇花改工程不必然是衝突關係。漢本前線訴求文化部與交通部等行政單位,應以更周全的考量,為遺址與工程進行「共構設計」,如生態工法的運用,或發展航運取代公路的唯一性。 尤其從遺址地層和出土家屋的擋土牆痕跡,可以顯見該地至少有過兩次以上的土石流,未來隧道口和橋墩能否禁得起土石崩落,或許應借重「考古資料」來增強對該路段的風險掌握度,讓工程安全、文化證據互利雙贏。但在審議會議上,並沒有正面回應到「變更設計」或其他工程替代方案的可能性。 從漢本遺址的搶救發掘,可以看到「依法行政」的主管機關文化部,面對遺址處在重大威脅時的消極態度,欠缺魄力去負起保護、管理考古遺址的責任,更使考古學家與工程單位產生不該有的矛盾。 即使文化部在此前曾表示,「在妥善完成遺址保存措施前,絕不容許有工程破壞遺址的情況發生,並將以滿足考古發現和最少破壞為優先價值,請交通部協助蘇花改與考古團隊克服既有困難,提出讓遺址獲得最妥善保護、且不影響用路安全及通車期程的方案」;但目前漢本遺址在尚未提出變更工程設計的情況下,仍被迫面臨一點一滴被破壞的困境。 未來《文化資產法》須朝向更明確的方向規範,積極解決在工程發現遺址的爭議性問題。 延伸閱讀- 漢本遺址的主人是誰,從天龍國跑來宜蘭被颱風土石流掩埋?
- 漢本遺址告訴我們的事:中國不是臺灣唯一的淵源,這塊土地彼此互動比我們想像得更多元
- 台灣考古不斷挖到寶!學者:經濟開發掛帥,國人不認同本土文化也沒用
- 有法無人憐的考古遺址(想想論壇)
- 文化部審議通過Blehun漢本遺址為國定遺址(文化部)
愛原住民?想關注、參與更多部落大小事?歡迎:
追蹤:為我們 Facebook 粉絲專頁按讚、分享這篇文章 分享:將您對部落議題的想法寫下來,或分享部落活動 參與:看看我們推薦的部落好物,用行動支持部落產業
圖片來源:Mata Taiwan]]>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