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媽祖、阿姆姆,什麼樣的信仰才夠「原住民」?──屏東沿山70公里的文化復甦,馬卡道在哪裡?

20年前,耆老學架網站面對母體身分;20年後,誰來接手?〉 2015 年秋天,內埔老埤老祖祠前一群人身穿深藍色底、「8」字圖樣的 T 恤,有的拉筋、原地跑跳,一旁八色旗幟醒目。 文獻可見 18 世紀清朝統治一百餘年間,鳳山縣八個平埔熟番社稱「鳳山八社」,也是今日對馬卡道族另一稱號。只見旗幟分別標示:塔樓社、武洛社、阿猴社、上淡水社、下淡水社、力力社、放索社、茄藤社,「鳳山八社」就在這場消失近 50 年的內埔老埤走鏢儀式中揚向天際。   學界雖然對鳳山八社各社傳統領域還沒有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如今想在屏東縣里港鄉塔樓村找尋塔樓社,或是想在同縣的崁頂鄉力社村找尋力力社的影子,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隨著生計、婚姻、水患、軍屯、教難、移民拓墾等因素,200 多年前居於沿海平原與西部沖積平原的地區馬卡道人便迫於現實,陸續離開家園。   外族皇帝一紙令下,鳳山八社迫離家園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他們每周碰面的教友或許是老家在武潭山上的排灣族人;住家對面的鄰居可能是避教難從內埔老埤遷過來的下淡水社後裔……[/epq-quote]1721 年,因前一年朱一貴事件,清廷在台灣近山設置番界。歷史上番界範圍隨外在事件或有變化,但不變的是區隔平地和山區。平地人如果越過番界,走一遭是僥倖;刀光血影下,逃不過是身首分離。 出草頻傳,1787 年林爽文事件發生後,清廷認為過往「以(平地)番制(山地)番」能有效維持治安,更加積極調派「番丁」,促使各社青年攜眷前往沿山駐守並就地耕作。鳳山八社因此大舉遷離傳統領域,人口分布與今日屏東縣沿山公路一帶重疊。馬卡道人除了這一次的大規模移動,日後也有因為生計、婚姻等因素零散往恆春半島、東部地區的遷移。   沿山地帶成為地理、人文獨特的領域,但不是與外隔離的地區。 以一支馬卡道家族為例,經過 10 代 200 多年間數次遷移,落腳在屏東縣萬巒鄉萬金村。如今,他們每周碰面的教友或許是老家在武潭山上的排灣族人;住家對面的鄰居可能是避教難從內埔老埤遷過來的下淡水社後裔;巷子口的商販也許是先祖因番屯制來到這裡的力力社後人;另外家族中也可能和鄰近客家、閩南庄締結姻親、收養關係。   反映馬卡道族人在顛沛流離下的環境適應、文化變動,可以從「宗教信仰」找到一點蛛絲馬跡。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反映馬卡道族人在顛沛流離下的環境適應、文化變動,可以從「宗教信仰」找到一點蛛絲馬跡。(攝影/林聰勝)[/caption]   萬巒萬金,信天主教的馬卡道人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乍看之下會問,你的平埔文化在哪裡?你的夜祭去了哪裡?其實我們忽略文化必須變動才能維持生命。[/epq-quote]「我們好像覺得你不夠平埔、你不夠原住民,你不夠排灣…… 會有一個先入為主的觀念,你要非常怎樣才符合(原住民的樣子)。」台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童元昭以萬金為例,提到許多人談到馬卡道族會想到夜祭,但對於居住在萬金的馬卡道人來說,他可能是天主教徒。 「以前參加夜祭的馬卡道人現在成為天主教、基督教教徒,乍看之下會問,你的平埔文化在哪裡?你的夜祭去了哪裡?其實我們忽略文化必須變動才能維持生命。」   西班牙道明會神父郭德剛在 1863 年落腳萬金傳道,附近教徒時常因為由部落信仰或是民間信仰改信天主教後,受到臨近村落排擠、迫害。1872 年教會為確保食物來源、保護教徒人身安全和維持生活而購買土地,並且以教堂為中心,教徒在四周建屋定居,也能低價承租土地耕作。 日後也有教徒向教會借款無法歸還時,土地賣給教會;或是向漢人借錢無法還債而必須抵押土地時,教會代替還款並取得土地等情形。1940 年後,教會允許教友購買土地。 長期研究屏東族群關係的學者簡炯仁表示,「教會─墾佃」的土地關係,兼顧道明會傳教以及維持馬卡道人生計,當教難發生時,碉堡式的萬金教堂也能庇護他們。 看似基督宗教勢力影響馬卡道人傳統信仰維持,但在大環境不友善的情況下,教會反倒成為他們安身立命的地方。簡炯仁指出馬卡道族傳統信仰禮俗和天主教禮儀雷同,他舉例:「馬卡道族用蒲姜葉灑『向水』(靈水,水是祖靈棲身之處)、天主教也有祝聖聖水;兩邊信仰也都是一神教。」加上教會宣教活動入境隨俗,利於萬金馬卡道族的宗教轉移。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以前參加夜祭的馬卡道人現在成為天主教、基督教教徒,乍看之下會問,你的平埔文化在哪裡?其實我們忽略文化必須變動才能維持生命。(攝影/林聰勝)[/caption]   加匏朗,馬卡道仙姑與眾神同歡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加匏朗部落歡迎外界的宮廟、私壇交流、同樂,「這是台灣民間可愛的地方。」[/epq-quote]馬卡道族祖靈信仰與其他宗教的互動,在部落祭典中也見巧妙。 距離萬金村約 3 公里外的加匏朗部落,臨近的民間信仰先帝廟和部落仙姑祖廟相距約 500 公尺,同屬一管理委員會。祭典一開始,一行人前往先帝廟邀請眾神同歡,顯示兩廟間的平等關係。至於庄外的信仰互動,耆老潘謙銘表示,加匏朗部落歡迎外界的宮廟、私壇交流、同樂,「這是台灣民間可愛的地方。」 過去曾有不明就理的賓客認定身穿鮮豔服飾的外來團體喧賓奪主,他強調:「這些外面的儀式並不屬於祭典一部分,一碼歸一碼。」不過確實也有不清楚狀況的參與者反客為主,潘謙銘提到:「曾有外面的人起乩說『你們是我們那裡來的,你們要回去刈香。』」他表示,這是超過信仰交流的「尊重」界線,當場斥責對方。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馬卡道族祖靈信仰與其他宗教的互動,在部落祭典中也見巧妙。(攝影/陳品君)[/caption]   300 年前迫分離,今祭典會親相聚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就像一棵樹長上來,種子落在這頭是教會信仰,落在那邊是老祖信仰、落在另一頭是土地公信仰,可是母體是這棵樹,你不能排斥它。[/epq-quote]「看到很多人幫忙祭典,其實他們可能是不同宗教系統的人。」馬卡道青年潘豪興以 11 月份在中林老埤祭典為例,帶領儀式的族親潘新財是萬巒先帝廟的桌頭、屏東馬卡道文化促進會召集人潘安全是基督教會系統的長老,自己則是天主教徒。 他回憶,剛開始接觸祖靈信仰時,內心是衝突、掙扎的,怕家裡長輩認為家族信奉天主教 150 年了,為什麼又回來搞傳統的東西。「我認為天主教、基督教還沒進來前,這些是祖先的信仰。在這裡拿香拜拜是為了祖先,和上教堂禱告是不一樣的。」 但潘豪興認為,並不表示回到最原始信仰才是馬卡道人,「就像一棵樹長上來,種子落在這頭是教會信仰,落在那邊是老祖信仰、落在另一頭是土地公信仰,可是母體是這棵樹,你不能排斥它。」   潘豪興說,祭典不分族群、宗教展現出來的包容力量,將鄰近村民、族人聚集起來,也召喚遠方的族親。他感嘆:「過去因為災害、屯番政策使族人離開原鄉、四散各地,現在我們藉由祭典回來會親,以牽曲紀念、告知祖先我們在這塊土地一樣過得很好。」 (本文原作者為陳品君,攝影為林聰勝、陳品君。非經允許,不得轉載。)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就像一棵樹長上來,種子落在這頭是教會信仰,落在那邊是老祖信仰、落在另一頭是土地公信仰,可是母體是這棵樹,你不能排斥它。」不管什麼信仰,我們都是馬卡道。(攝影/陳品君)[/caption]   編按

  1. 阿姆姆:音譯自馬卡道語 abubu,原意為「祖母」,後借指「祖靈」之意。
  延伸閱讀   關於作者 陳品君:下淡水溪以南七年末班生。用光和字顯影(想)好好生活的人。部落格:文化種籽。 林聰勝:打狗過田仔出世,騎車尋找沖淡生活鬱澀,框取順應環境;更愛其違和。
[AdSense-A]

 

愛原住民?想關注、參與更多部落大小事?歡迎:

追蹤:為我們 Facebook 粉絲專頁按讚、分享這篇文章 分享:將您對部落議題的想法寫下來,或分享部落活動 參與:看看我們推薦的部落好物,用行動支持部落產業

 ]]>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