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 80 年代,桃芝颱風對花蓮光復地區的農業產生莫大的衝擊,加上光復糖廠停止製糖,使光復普遍缺乏工作機會;因緣際會下,蘇秀蓮跟著教會在部落推動有機復耕,開始讓她接觸到有機農業。 但有機農業花費並不小,於是蘇秀蓮接下政府主導的山坡地造林計畫;只是上下班時間固定,但標案的工程很不穩定,常常讓蘇秀蓮處在等待工作的空窗期。 幾經思量和評估之後,蘇秀蓮終於還是決定回家「乖乖」當個農夫。彼時正好遇到世界展望會開始介入輔導社區產業,讓蘇秀蓮進一步接觸到行政、經營管理、有機產業經營等等,為日後成立邦查有機農場打下基礎。 儘管她當初不是學農的,對「農」相當不熟悉,而且父母都不希望她從農,認為去外面工作才有「錢途」;但也因為父母是農夫,把自己跟兄弟姊妹們養育長大,讓蘇秀蓮從小就累積了對土地深厚的感情。 邦查農場,重視人際相處的工作環境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勞力上的辛苦,休息就會恢復,但是人跟人之見的摩擦卻不會。[/epq-quote]不喜歡做言語攻擊、助長流言绯語的蘇秀蓮,不太會和部落族人一起 patawsi(阿美語,表示族人聚在一起聊天、喝酒),反而像隻小蜜蜂般穿梭在農田間。 在邦查農場裡工作,有一樣特別的規定 ── 不准說八卦、也不准做言語攻擊,目的是要營造一個人與人之間和平相處的工作環境;蘇秀蓮說:「勞力上的辛苦,休息就會恢復,但是人跟人之見的摩擦卻不會。」 投入農業,就是要快樂,而這也是支持蘇秀蓮一路走來,很重要的動力。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因緣際會下,花蓮光復鄉的阿美族人蘇秀蓮從民國 80 年代開始跟著教會在部落推動有機復耕。(圖片/什麼東東)[/caption] 原住民作有機,建議從小面積開始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投入有機的初衷並不是為了要賺大錢,而是為了做環境生態的保護,對環境要友善,以免因利失真……[/epq-quote]現在在外人看來,邦查農場很壯大,但在草創初期也十分艱辛,一切都是從零開始。蘇秀蓮認為憑藉了技術的學習和精進,種植方面並不是最大的難處,最困難的是在找資源,以及學習如何經營管理等:在成立的前三年,蘇秀蓮申請農會的小型農機具補助都沒有下文,相較於當時默默無名的邦查農場,農會傾向把資源挹注在有名的協會,即便該協會並沒有在運作。 最後她終於辦到了 30 萬的貸款,用來蓋簡易的網室,把土堤堆好,在土堤上種培地茅以避免土質崩塌,也讓它們成為農地周圍的綠籬。從 4 分地的農田開始,到目前邦查農場有 16 公頃,全部都是承租的農地。 「原住民沒錢怎麼做有機?」是邦查農場常會面臨到的質疑。蘇秀蓮的作法是,先不急著做大,從小面積開始,慢慢學習。草創期家中成員不要全部投入,以分擔風險,同時要善加利用農業改良場安排的課程。積極與農會及鄉公所保持聯繫以利申請資源、設備,材料要一起買,量多單價會較便宜。 蘇秀蓮從自己的經驗成果出發,建議有心投入有機的新農要先從小面積開始著手。因為有機農業很耗資金,即便農委會有補助驗證費,但是初期的人力、資源都需要有一定的資金投入。沒有土地也可以善用政府「小地主大佃農」政策,來向地主承租土地,透過政府補助減輕租金壓力,並且解決耕種土地零碎化問題;否則在沒有穩定收入之前,直接向地主租地會是一筆非常大的開銷。 更重要的是,蘇秀蓮提醒我們投入有機的初衷並不是為了要賺大錢,而是為了做環境生態的保護,對環境要友善,以免因利失真,像是早期在輔導有機農業最不遺餘力的慈心基金會,都有著「向善」的核心價值在支撐。有機農業是良心事業,而她也秉持著這樣的心態在經營農場。 規模化經營農場,最老員工 66 歲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邦查農場員工年齡最高是 66 歲,在主流價值下,有誰敢用?[/epq-quote]2010 年一場凡納比颱風把邦查農場的育苗室、聚會所吹垮了,但卻沒因此吹倒邦查農場的信心;颱風過後,大家合力重蓋簡易的聚會所,用來開設有機農業的課程。也因為每次颱風一來,她們就必須將聚會所拆掉一次,有一段時間大家乾脆都沒有上課,以避免颱風來襲頻繁,拆裝聚會所會反而浪費掉務農的時間。 邦查農場課程的學員不會只有農場內的員工,而是招集部落裡的族人、朋友,一起學習有機種植;目前蘇秀蓮往南最遠到高雄那瑪夏,往北最遠到桃園復興鄉當講師,不遺餘力推廣有機耕作。 喜歡做農、喜歡待在部落,是支持蘇秀蓮經營邦查農場的主要原因。 有感於部落缺乏工作機會的困境,每當員工問蘇秀蓮要不要縮小農場面積,不要那麼辛苦,蘇秀蓮都回應:「如果我縮小農場面積,那我自己來就好了,如果我只單純做快樂,這些員工就會沒有工作。」 邦查農場員工年齡最高是 66 歲,在主流價值下,有誰敢用?而部落裡的群體性讓蘇秀蓮認知到,要推動部落產業,一定要有個領頭羊;領頭帶的好,族人就會像粽子一樣一個個被帶出能動性。蘇秀蓮便是秉持著這樣的心情帶領員工。 重視生管與培力,也是對品牌與客戶負責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為什麼要做到這麼細、這麼龜毛?」她回答:「先種再賣,苦的是農夫。」[/epq-quote]蘇秀蓮對農場的營運和管理有一套自己摸索出的模式。當初她在上世展會提供的課程時,其實很多都聽不懂,學到更多的反而是她親身面對問題後,不斷修正而成的自身工作哲學。例如她強調邦查農場裡一定要有完整的生產計劃和工作日誌:工作日誌不只是寫給驗證單位看,更重要的是讓員工得以追溯問題;另外也必須有資材、培苗等等的紀錄。 蘇秀蓮甚至會被問說「為什麼要做到這麼細、這麼龜毛?」她回答:「先種再賣,苦的是農夫。」── 這是從生產就開始思考行銷的概念翻轉。蘇秀蓮對生產計劃的堅持令人印象深刻,也是基於如何長久建立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 她的生產計劃分為兩部分: 一、依照接到的訂單規劃種植的作物種類和面積,也就是在今年就開始談明年的契作,甚至能發揮「領頭羊」的角色,將訂單分散給小農;第二是屬於短期的、及時的每週預採表,透過 Line 的即時溝通,出菜給客戶,能夠配合無法預測的氣候因素做出調整。蘇秀蓮強調,透過這樣的操作模式,邦查農場和客戶彼此是「朋友」關係 ──「他缺貨我救他;我種多他幫我」的互助合作關係。 二、組織人及培力:蘇秀蓮將農場員工分成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工,讓每個環節都能有負責人。 儘管地都不是自己的,邦查農場無法保證能做多久,但蘇秀蓮仍然很「樂觀」,還在經營期間,只要有人願意學,她就願意教,「農場裡是沒有秘密的」,希望不要讓其他人多走冤枉路。她也戲稱自己現在是「一隻腳在電腦前,一隻腳在田裡開機器」,積極培養能接班的小農。 邦查農場下個目標:籌備有機示範區與合作社 目前邦查農場正在籌備成立原住民族地區有機農業的示範區及合作社,讓資源和設備進入,並對有機或友善耕作者提供使用者付費的服務。 以推廣雜糧為例,要能夠推廣,首先必須因應缺工等問題,但若用機器來取代人工的採收後處理,大型設備又因為過於昂貴而無法普及。所以現在她們採取的做法是由邦查農場購入機器,像是揀選豆子的設備,並讓農友以一公斤 10 元抵一小時的手工。 至於合作社,蘇秀蓮說她以前十分反對這類型組織,因為如果負責人不夠公正、無私,往往弊病叢生;但優點是可以跳過農會直接和公部門合作。沒想到現在已經是邦查農場要來擔負這項責任,這也大概是蘇秀蓮的集體信念在召喚吧! 雖然蘇秀蓮戲稱「邦查農場好像變成大家的了」,但這應該就是她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吧。 (本文由丁淑玲、張宏婷整理,原刊於《什麼東東》。非經允許,不得轉載。)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此為示意圖,設於花蓮光復油菜花田,非本文所指涉之農場。(圖片/Mars.Arc,CC Licensed)[/caption] 延伸閱讀
關於作者 「什麼東東」為「『東』華大學『東』台灣人文與環境研究及社會實踐中心」成立的粉絲專頁。 東台灣人文與環境研究及社會實踐中心於 2014 年 5 月成立,為東華大學設立之校級中心,目標為整合人文、社會、環境、科技等各領域專業,進行跨領域的合作,積極整合校內、校外各種可能的資源,以推動各項創新實踐研究以及校級制度改革,擔任校內外及東台灣跨領域橫向串連的角色與對話平臺。成立以來已在各實踐場域累積眾多執行實踐計畫的成果與經驗,非常歡迎校內外人士一起來協作。愛原住民?想關注、參與更多部落大小事?歡迎:
追蹤:為我們 Facebook 粉絲專頁按讚、分享這篇文章 分享:將您對部落議題的想法寫下來,或分享部落活動 參與:看看我們推薦的部落好物,用行動支持部落產業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