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仔細聆聽每個名字,因為它們都是台灣的聲音

各族群都有不同脈絡的「命名」與稱謂方式。   數十族命名,都被簡化為「姓」與「名」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要不是我們記得自己真正的名字,中華民國從來不會認為我們是家人。[/epq-quote]以泰雅族為例,我的母親在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上姓登記為「Yawi」,但 Yawi 其實是她父親的名字,所以她的堂姊妹、伯伯姑媽不會「姓」Yawi。由此可知這個「姓」,就不是平地人所認知對姓的觀念。 再拿布農我自己來舉例,當我正式自介,我應該要說我是「哪個家族的誰和哪個家族的誰的女兒 Umav」,可是這麼長的東西可以填在身分證上嗎?前年我遇到姓余來自台東的美女,本來很開心想要介紹給我弟,卻發現我們都是 Ispalakan 家族的,不可通婚(弟弟抱歉你沒機會了)。 要不是我們記得自己真正的名字,中華民國從來不會認為我們是家人。 光以上兩個例子還可以延伸更長篇幅的名字、社群與家族關係的討論,並且這顯然地跟台灣主流族群對姓名的認知有非常大的差距。   但是在中華民國的政策下,數十種不同語言、不同社群文化的原住民族群的族人,通通要簡化以上這些脈絡,提出他們所要求的「姓」和「名」來作為登記回復傳統族名的方法。   每個不同文化,都是台灣的聲音 講這些只是想分享給非原住民朋友,當我說「我姓 Ispalakan……」的時候,雖然我張開口,心底總感覺像被封口。因為「我是誰」這件事被簡化了這麼多,變成了這麼扁平的「姓」與「名」。然後還要常常收到「妳名字怎麼那麼奇怪?」「妳名字怎麼那麼長?」「這個我不會念啦!」的質疑與拒絕。 「姓」觀念這麼多元,這樣我們怎麼教小孩?   可以拜託中華民國國民一件事嗎,有機會遇到原住民朋友的話,聽他好好地講一次自己的名字,然後好好地學一次真正的發音,因為這是台灣的聲音。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請仔細聆聽每個名字,因為它們都是台灣的聲音。(Credit: 賴 鵬智/CC BY-NC-ND 2.0)[/caption]   延伸閱讀

  關於作者 Ispalakan Umav,布農族青年。  ]]>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