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奇緣》浪漫神話背後是一段人類未解的失落歷史──我們為何不再遠洋了?

  解釋 3,500 年前人類遷徙謎團的動畫 臺灣觀眾或許隱約地聯想到,這部片所描述的人群和我們原住民族一樣同屬南島語族,卻不見得知道這部作品帶出的是南島語族遷徙史一個難解的謎題:約莫 3,500 年前,南島語族的先祖乘著獨木舟來到現今波里尼西亞西部的島嶼定居。現有考古學證據卻顯示這群人受不明原因影響,自此停滯不前,直到 1,500 年至 500 年前才又繼續向東部的島嶼擴散。 《海洋奇緣》說的正是這一段失落的歷史。過去有不少學者提出各種理論來解釋可能的原因:包含氣候氣候變遷改變季風風向、用以探測航行方向的星象發生變化,或者是有一種藻類釋放毒素使人們無法再接觸海水等說法。有別於此,這部動畫片則選擇以泛波里尼西亞的神話故事來詮釋這歷史的走向。   《海洋奇緣》面對的文化詮釋爭議 [caption id="" align="alignright" width="400"] 1975 年由波里尼西亞航海協會所透過耆老指導而重建的 Hokulea 傳統獨木舟,多次從夏威夷航行至大溪地。(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 CC BY-SA 3.0)[/caption] 關於這部片的許多爭議便源自於此。有大洋洲的學者與島民指出,該動畫將半神人毛伊(Maui)描繪得過於粗鄙,使得從未有過具體形象的毛伊顯得有些可笑。夏威夷大學的人類學教授 Tēvita O. Kaʻili 更撰文表示,《海洋奇緣》將半神人毛伊形塑成無所不能的角色,這是種把泛波里尼西亞神話過於簡化的舉措。他提到,在片中消失的女神 Hina 雖然在不同島嶼的神話中與毛伊的關係不盡相同,但毛伊的神力卻源自於她。換言之,若是沒有相應對稱的力量相輔相成、相互制衡,那麼便泯滅了波里尼西亞神話的基本原則。 這在片中毛伊對女主角莫娜(Moana)唱的《You’re Welcome》歌詞表露地一覽無遺:毛伊在吹捧他的豐功偉業時,並未承認其力量來源的關鍵是女神 Hina 所賦予的。因此有股批評的聲浪認為,《海洋奇緣》雖然使用波里尼西亞神話的元素,講的卻是白人想要說的話。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有股批評的聲浪認為,《海洋奇緣》雖然使用波里尼西亞神話的元素,講的卻是白人想要說的話。[/epq-quote]這部動畫真的必須承擔如此嚴厲的罵名嗎?我們到底該怎麼去看待這個首次以大洋洲故事為腳本的迪士尼動畫? 回到這部片導演的創作靈感來源,方才我提到《海洋奇緣》的初衷在於試圖以神話解決歷史謎團。我嘗試以片中的蛛絲馬跡為線索,討論這則改編過的神話想要說的是什麼樣的故事?   波里尼西亞神話:神無法解決人類打破的秩序 「妳說妳是大海選中的人,那麼為什麼大海不自己去處理,反倒是找一個不懂航海的普通人來解決問題?」片中的毛伊曾在旅途過程問了莫娜這個問題。 當我們正視毛伊半神人的角色設定,這個遭人類遺棄的嬰兒因為神所賦予的力量而強大,卻在為討好人類、偷走海洋之心以後,使得自己與全人類遭受黑暗力量的詛咒,這全然是人所造成的果;而就像是神祇創造了島嶼以及生命,人們卻是必須憑藉自身的航海技術抵達這些島嶼,顯然所有的出路與解方終究還是在人的身上。 《海洋奇緣》講述的波里尼西亞神話,在人類打破了相輔相成的社會秩序與平衡之後,它告訴我們一件事:縱使神靈的力量再怎麼強大,也都不可能干涉過界,那是屬於人類自己要去面對的事情。 在我看來,如果今天我們是要精確地考證神話的口述歷史,那麼《海洋奇緣》或許真的是有太多不夠周全的地方;倘若我們將其視為解釋失落歷史片段的一種途徑,不得不說這是個很令人驚艷的做法。   重新航海,也重尋以海洋為主體的思考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為什麼現在的我們即便有了先進的、科學的航海技術,卻反而在很多時候視海洋為畏途?[/epq-quote]此外,人們漸漸地不再親近大海,顯然也不是只有遠古才有的事。換言之,我們甚至能夠藉由此部動畫把視角拉到對於當代的關懷:為什麼現在的我們即便有了先進的、科學的航海技術,卻反而在很多時候視海洋為畏途? 過去大洋洲島民的航海技術毋庸質疑地可以幫助他們在廣袤大海中行動自如,在西方人介入到他們的生活世界之後,卻往往只侷限於在近海航行。 這也是為什麼 1975 年波里尼西亞航海協會(Polynesian Voyaging Society)為證明南島語族其實是有長程航行的能力,透過耆老重新復振傳統造船技術與航海知識,完成一艘名為 Hokulea 的傳統獨木舟,並從夏威夷往大溪地航行而去。在領航人 Mau Piailug 的帶領下,Hokulea 自此一次又一次的復航,許多大洋洲的盛事與重要場合也都會有人們乘著傳統獨木舟穿梭於眾島嶼之間的身影出現。 這樣的航海復振文化意味著什麼? 大洋洲島民藉此找回了在汪洋大洋之中的行動自由,跨越西方人劃定的現代國家邊界,不再囿於島嶼所帶來的種種限制。這種重振以海洋為主體的思考,不正是與《海洋奇緣》的故事如出一徹嗎?   若是你問我,這部動畫給我最大的感觸是什麼。觀影的過程中,我不斷地捫心自問:什麼時候,在台灣的我們又該以何種方式重返群島之洋?   臺灣人毫無疑問也是島嶼上的人民,對海洋的陌生卻總讓人感到匪夷所思。我們畏懼海水的溫柔擁抱、不熟悉海洋的語彙,更對海上的生活方式一無所知。《海洋奇緣》透過神話讓莫娜以及她的島民回到大海的懷抱,那麼臺灣的我們該如何是好呢? 有時候我總會想,倘若我們的先祖是有著高超的航海能力,使其得以藉此悠遊於四方,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我們不再航行,更讓我們安然於作為一個島嶼陸地上的人民而已? 以此觀點正視《海洋奇緣》所帶來的價值,那確實是臺灣社會終究必須面對與回答的問題呀。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海洋奇緣》透過神話讓莫娜以及她的島民回到大海的懷抱,那麼臺灣的我們該如何是好呢?(Credit: BagoGames / CC BY 2.0)[/caption]   參考資料

  關於作者 賴奕諭,常被誤認為菲律賓人的臺灣人。現就讀台大人類所碩士班,同時在《每日一冷》、《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擔任寫手。抱持對南島語族的熱情,足跡遍佈菲律賓、馬來西亞、馬達加斯加與關島,目前致力於菲律賓跨國原住民族抗爭運動研究。 2 月 11 日,賴奕諭將與一名漫畫新人 Jimmeh Aitch(黃駿)共同舉辦一場沙龍「從紀錄漫畫<哈囉哈囉馬尼拉>談菲律賓的市井小民生活」,分享他們對菲律賓生活的紀錄與觀察:
  • 主題:從紀錄漫畫<哈囉哈囉馬尼拉>談菲律賓的市井小民生活
  • 時間:2/11 19:00-20:00 國際BAR
  • 地點:台北國際書展一館 D330 攤位公民書區(獨立出版協會 獨字沙龍)
  • 出席:Jimmeh Aitch黃駿(《哈囉哈囉馬尼拉》作者)、賴奕諭(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學生,長期撰寫菲律賓時事評論)
 ]]>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