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奇緣》作為主題,由於隨意拼湊類似「原住民文化」的服飾引來爭議,政大搭蘆灣社批評「當天的表演產生錯誤的文化傳遞,使得觀賞者留下錯誤的刻板印象」。
隨意拼湊原民服裝,政大財政啦啦隊致歉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今天穿著服裝或許我們無意,但在觀者眼裡我們可能就代表了其文化,更甚可能定奪或影響觀者們對其文化的認知。[/epq-quote]政大搭蘆灣社(Talu′an)經過內部討論後,向財政啦啦的負責團隊提出疑問,在獲得財政啦啦善意的回應後,他們在 6 月 3 日發表聲明。
首先,財政啦啦承認服裝選用並未善盡了解文化的事前功課,僅是透過服飾店任意的搭配來呈現「海洋奇緣」的主題。在服飾店任意的搭配下,女生的表演上衣與阿美族的服飾類似,但頭飾的羽毛與下身的裝扮卻不屬於該族的服飾,除了整體服裝的混搭造成傳遞錯誤文化資訊外,也將屬於台灣原住民族的阿美族文化誤植在源於波里尼西亞原住民族文化的《海洋奇緣》。
「當不正確的文化面貌被表演於眾時,對我們來說是種文化消費,缺乏對於文化、對於原住民族的基本尊重。」政大搭蘆灣社在聲明裡強調,在對不瞭解文化之前就將它拿來表演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因為對於文化的無意識,導致服飾店老闆、教練隨意拼湊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化樣貌,下意識地將《海洋奇緣》的想像連結到印地安羽毛、紅紅的上衣、有圖騰模樣的服飾,甚至造成錯誤的資訊被散佈,例如《政大校訊》的報導提到:「財政系則頭戴印地安羽毛頭飾、身穿台灣原住民圖騰上衣。」
財政啦啦承認這次表演服裝選用是「在資訊蒐集不完全以及對原住民文化不夠了解的情況下」做的錯誤決定,「當下並未意識到所造成的後果會多巨大」,「今天穿著服裝或許我們無意,但在觀者眼裡我們可能就代表了其文化,更甚可能定奪或影響觀者們對其文化的認知。
對此我們必須致上歉意,也答應盡我們所能在往後的任何活動裡避免去侵犯到或甚至傷害到原住民的文化。」
政大搭蘆灣社:原民服裝承載的不只是文化
搭蘆灣社在聲明表示,他們相信財政啦啦的同學、教練無意傷害原住民族文化,「但他們疏忽的是,當表演選擇這樣的衣服來呈現時,凸顯了自己對於所選題材中應有的行為舉止與故事背景的不瞭解」:
「當服飾作為表演元素的時候,它所代表的就不再只是服飾,
更多的是服飾背後所代表的文化意義。原住民族服飾上面的花紋圖樣、穿搭方式本就有其意義,之於個人,是我們對於自身文化的認同;之於集體,是我們實踐族群文化的方式。
對於原住民族來說,服飾所承載的重量不只是它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有的是家族歷史的延續,有的存在著族群集體的記憶。」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對原住民族來說,服飾所承載的重量不只是文化內涵。圖攝於高雄市聯合豐年祭。(Credit: Mata Taiwan)[/caption]
事件延燒,部分社員不滿草率道歉
然而當兩方聲明發出後,政大交流版上卻傳出財政啦啦內部意見分歧,有人無法接受搭蘆灣社的指正,因此海洋奇緣服裝混搭爭議仍持續延燒;5 日深夜,「黑特政大」還出現一則自稱搭蘆灣社原住民社員的
匿名發言:
「我認為不是小題大作,而是反應出我們原住民一個很大的缺點,自信心不足而自以為被歧視。」
針對事件後續在交流版上的討論,財政啦啦在昨日(6/11)下午發佈
聲明回應,並再次道歉:「每個人的觀點不同,因此系上有許多不同的聲音甚至嘲諷出現,並不是不尊重原住民文化,只是對於聲明中的某些字句希望能再斟酌,這部分是我們的疏失,很抱歉在未與系上同學取得共識前就已同意發出共同聲明文而造成這麼大的風波,在處理這次的事件上我們的確不夠謹慎,也再次跟搭蘆灣社致歉。」
搭蘆灣社則在後續回應聲明解釋,之前發佈聲明的目的是在於「導正錯誤的文化傳遞及訴說服飾在原住民族心中所承載的重量與意義,以期望大家在未來準備相關活動時,能負起善盡資訊確認的責任及對族群文化的基本尊重。」「
從許多人不友善的言論到現在網路上層出不窮的文章,字字句句顯露原住民族長期所受的刻板印象與歧視言論⋯⋯」
爭議也是溝通契機 應省思原民處境歷史脈絡
前搭蘆灣社社長、Lima 台灣原住民青年團團員 Eleng Kazangiljan(郭文萱)接受《Mata.Taiwan》訪問,認為這次事件後續引發的討論,某方面來說也是打開溝通的契機,「寧可他真實地表達感受,也不要只是用華麗語言的包裝,假裝尊重卻不知道文化的深層內涵。」
例如此事爆發後,黑特版上開始有人藉機爭論原民有加分、補助政策是不是特別優惠,或質疑原住民談傳統文化缺乏正當性,「在教育沒有去提點,也在缺乏了解的情況下,(刻板印象)不斷透過世代傳遞下來」,「但這些都不能是藉口。」Eleng 認為這些政策固然有其
該檢討之處,但非原民也應該要瞭解「為何原住民有這些原民權利」。
「
會有人把都市原住民與低收入戶去比較誰更值得受到保護,但這兩種身份不能直接類比,因為權利內涵不一樣」,原住民族歷經被現代國家殖民、邊緣化,對於山林的管理、傳統領域及文化等權利被國家剝奪,因此原住民爭取的是自然主權,以及和中華民國政府是國與國的關係 ; 而依社會救助法規範的低收入戶則是表示國家對於國民的照護責任。
談到相互理解,是真實的相互理解,所以也不該對原住民抱著和現實脫鉤的浪漫想像。「就現實來說,當代原住民長期受到資本主義、貨幣經濟的衝擊,既有的傳統文化規範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會有實踐的困難,我們也必須承認,有部分族人,因為生活需求而觸犯禁忌,像是狩獵規定或者山林資源的使用。」但 Eleng 提醒,原住民族也開始找回這樣的傳統規範來維持社會秩序,訂立部落的狩獵公約、獵人自我管理組織等等。
「我們也必須思考,今日原住民族傳統秩序式微的處境是誰造成的,背後的歷史原因是什麼?」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在歷史記憶的爭執裡,讓每個人去說他們的故事,無論哪種聲音都應該被聽到,促進相互傾聽與理解。[/epq-quote]「無論如何,中華民國政府也不能說原住民無法管理自己就不恢復原住民族應有的權利,」她說這像是輔仁大學法律系教授吳豪人曾做的比喻 ——「我偷了你的錢,然後我覺得你不會管理,所以我不要還你的錢。」
「但問題是,你偷了人家的錢,本來就該歸還給人家。」
曾有同學批評 Eleng 是「原民沙文主義」,會導致「非原民被歧視」,僅管當時她感到很氣憤,卻也對於「為什麼可以加分」這類指控覺得難以解釋;現在回想起來,Eleng 覺得在主流教育與媒體對原民不斷形塑的刻板印象下,似乎會發生這種爭論也不是很意外。
Eleng 最後援引台大歷史系花亦芬教授所說,
現在轉型正義的工作應推動「社會的大訴說」:在歷史記憶的爭執裡,讓每個人去說他們的故事,無論哪種聲音都應該被聽到,促進相互傾聽與理解。
「不是帶著報復的心態去溝通,而是更理解過去歷史的錯誤,才能在這塊土地上和解,如果都不去面對,停留在過去的想像,那這種言論就還會再出現」。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