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必備的爆米花,馬雅人曾拿來祭神!——當玉米從美洲文明進入世界

  玉米,世界產量第一的作物 高果糖糖漿是在 1960 年代發明的。用酵素把玉米澱粉裡的葡萄糖轉為果糖後,玉米澱粉就成了高果糖糖漿。因為味道爽口又使用方便,它大量出現在飲料裡, 也造成了我們的肥胖問題。 很難想像,動物的肉裡面有玉米!那是因為,玉米是動物飼料的原料之一,就算你不喜歡吃玉米,只要你吃肉,還是會間接地吃到玉米喔!也就是因為這樣,玉米是世界產量第一的農作物呢! 在台灣,我們喜歡單色的玉米;但是美洲的原住民們卻喜歡雜色的玉米。雜色玉米其實是玉米基因體裡面的「跳躍基因」(transponson)造成的;所以沒有兩根雜色玉米的花樣是完全相同的。這個現象一直沒有人去研究,直到 1940-1950 年,美國的芭芭拉.麥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1902-1992)博士解出了這個謎題之後,大家才知道原來有些基因是可以在基因體上移動的。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500"] 上:大芻草;中:大芻草與現代玉米的混種;下:現代玉米。(Credit: John Doebley / CC BY 3.0)[/caption]   美洲文明中的玉米 中南美洲的原住民可都是以玉米為主食的。他們大約在公元 5 千年前開始種玉米,到公元 1,500 年前玉米就已經是現在的樣子了。不過,雖然玉米造就了馬雅、阿茲特克與印加文明,但由於它無法自然播種,也限制了這些文明的發展。 雖然玉米無法自然播種,但它的祖先——大芻草——是可以自然播種的喔!玉米可以說是被人類改變最多的農作物了,從比玉米筍還要小、具有堅硬種皮的大芻草,到長達 2、30 公分、香甜可口的甜玉米,若不說明,沒有人會相信他們是一家人呢! 玉米在美洲原住民的重要性,可以由印加文明中的大地之母(Pachamama)看出來;大地之母有兩個化身:一個是馬鈴薯女神(Axomama),另一個就是玉米女神(Saramama)。美洲原住民也發現了爆米花:有些品系的玉米,因為澱粉分佈的位置,使得他們的穀粒在加熱後會爆,由於他們崇敬玉米,於是爆米花也用來在祭典裡祭神(編按1)。   當玉米傳入歐洲 但是,等到歐洲人到了新大陸,看到了玉米,一開始卻把它當作觀賞植物;後來又認為它的營養價值不如小麥,只適合給豬吃。不過,由於它生長快、產量大,很快南歐的義大利、西班牙等地,就開始有人以玉米為主食。 但是,由於歐洲人不懂得怎麼樣正確地處理玉米(正確方法為將玉米泡在草木灰或石灰製成的鹼水裡加熱,以釋出維生素 B3),於是,許多吃玉米的窮人都因為維生素 B3 缺乏而得了糙皮病;因為當地的醫生發現,得糙皮病的人很多都是以玉米為主食,於是就認為是玉米有問題!還好後來的科學研究還了玉米清白,不然還真是冤枉呢! (本文原標題為〈【原來作物有故事】玉米與美洲文明〉,原刊於《老葉的植物王國》。非經同意,不得轉載。)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500"] 從美洲傳播到世界的玉米,已成為世界產量最大的穀物。(Credit: Sam Fentress / CC BY-SA 2.0)[/caption]   編按

  1. 最晚在西元前 3,600 年,現今瓜地馬拉的馬雅人就已開始製作爆米花。參見:Popcorn(Wikipedia)。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500"] 馬雅神話中的玉米神(Credit: CC0)[/caption]   關於作者 葉綠舒,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杜蘭大學生化所博士,曾任慈濟大學通識中心主任,著有《有邊讀邊學生物英文》。為部落格「Miscellaneous999」、「老葉的植物王國」版主。]]>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