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沒有內涵的文化認同只剩空殼,我是一個被打醒的泰雅族人

  怎麼回答,我來自哪 這次原住民族國際人才培訓課,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包正豪副教授提到:「人家問你你家住哪,你怎麼回答?」我思考了一下,還真的不知道怎麼說⋯⋯ 為了要讓他們快速了解地理環境,我會先說是梨山附近的部落,然後沒了。 這次課程重重打醒我的臉,省思我自己對部落文化背景的了解;看見其他族群夥伴,能夠主動用族語問候,對自己的文化態度表現自信,讓人感到羨慕。每一人對於族群文化的了解,都有不同的程度,而我,反思了自己,我會母語嗎?好像也只會單字。 或許在團體裏面,才能受到文化刺激,才喚起對於文化了解與積極度。   我期待自己要能更堅定地說:環山,就是在宜蘭與台中之間,隔壁有武陵、上有梨山,還有那些關於環山部落的文化。   什麼動力,讓部落充滿力量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當我對於自己的文化都不瞭解與認同時,又如何能和別人分享這文化?[/epq-quote]到了花蓮縣萬榮鄉西林村的太魯閣族支亞干部落巡禮,我看見一位青年人,帶動整個部落年輕人,一年裡能夠完成 8 成進度的部落地圖,建構部落地圖 —— 不是青年人的事,而是整個部落的事!必須準備相當多的資料、蒐集耆老的對話、並實際到山上走訪等相關工作。我認為最基本的條件是:你愛不愛部落。 青年會會長說,支亞干部落的團結、從村長到耆老之間的合作,還有社區發展協會全力的支持,因為他們只想捍衛家園,因為萬榮鄉有礦產資源,而外來廠商炸山收取這些資源,便會影響部落居民的生活與土地之間的問題。 而這位青年會會長,目前是個國中生。 是什麼動力會讓部落充滿力量、團結,能看見青年培力?這可以省思。   有位青年人突然以母語與族人對話,好厲害,為什麼我不行? 當我對於自己的文化都不瞭解與認同時,又如何能和別人分享這文化,我覺得很心虛。   學習文化內涵,永遠不嫌晚 原來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家裡有一位國寶級的長輩,過去卻從沒向他問過環山部落的由來 —— 原來我們是遷徙了三次,才來到現在的環山;環山部落現泰雅語為 Sqoyaw,但其實真正的名字是 Sli Nuq⋯⋯ 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部落有很深的故事與祖先們的歷程。 爺爺突然紅了眼眶,說他看到我,就會想到以前他求學的時候,過去部落沒有所謂的柏油路和車子,只能走路到谷關,為了讀書要先走兩天的路。那時爺爺的母親都會準備木耳和比較貴一點的菜帶下山,當時還是用麻布的背帶,很重也不好背,不是帶到學校吃,是到谷關或到東勢賣,這樣才有學費和生活費讀書。這時我也掉淚了,現在無法想像過去的人那麼辛苦,而我有理由告訴自己要珍惜文化、家人,還有不斷地學習。   我遺傳我爺爺的性格,因為我們流傳著泰雅族環山人血脈的堅持、認份、堅韌與忍耐,對文化認同先從文化內涵打起根基,永遠不嫌晚。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環山部落一景。(Credit: Yi-cheng Kuo / CC BY 2.0)[/caption]   延伸閱讀

  關於作者 塔蜜苟.尤幹,來自台中環山部落,目前在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就讀民族發展所的社工學程研究所,同時在某醫院就職。 我喜歡看文章、閱讀書籍、喜歡與人分享和見解不同的層面的訊息,但始終都沒有分享過自己的的想法,想給自己學習的機會學習,把讀過的書籍或文章,做整理或有些反思的部分。我也喜歡旅行,曾經到泰國泰北進行國際志工(教導衛生教育等)、與教會到新加坡學習、到中國某些城市還有印度自助旅行兩個月。 心裡有時會有很多話想說或有想法想做,而記錄在文章是我的第一次,若文章有些生疏請給予指導。  ]]>


Comments

One response to “讀者投書/沒有內涵的文化認同只剩空殼,我是一個被打醒的泰雅族人”

  1. Ale Junior Avatar
    Ale Junior

    ima?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