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濱村涵括了豐濱、豐富、立德及八里灣 4 個部落;其中豐濱部落的西邊聳立著阿美族的聖山 —— Cilangasan (奇拉雅山),地形略呈長方形,山地多平原少,河流湍急,山嶺地帶坡度陡峭,農田多屬梯田。豐濱村因受到山地地形限制,人口幾乎分布在沿海及河口地區,居民以阿美族為主,約占全村總人口數 70%。 奇拉雅山是阿美族的聖山,也是阿美族繁衍後嗣的發祥地。根據日治時期著名學者移川子之藏等人的調查,阿美族五大亞群中大部分的祖源與發展史均與奇拉雅山有直接或間接關係。在這些發祥傳說中,屬於中部群奇美部落東方的奇拉雅山不僅是中部群的起源地,而且也經常被北部群(起源於花蓮 Tatifuracan 山的北部群荳蘭、七腳川社、Pokpok 以及 Lidaw)及南部群(南部群則是馬蘭及恆春)提起。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豐濱村位在台 11 線縱貫路上,處於花蓮與台東界線,往西有光豐公路通往光復鄉,村內重要之道路為八里灣聯外道路(花51 線)。[/caption]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貓公草[/caption] 洪水、文殊蘭,貓公部落的起源傳說 [caption id="" align="alignright" width="300"] (部落裡經營雜貨店的高阿公(左))[/caption] 貓公部落規模不大,部落裡僅有二、三條主要道路,商業圈集中在台 11 線兩側。幾年前,開始有連鎖便利商店進駐。 走進貓公部落,會先看見一座大建築物和廣場,那是貓公的集會所。集會所對面還有一間傳統的雜貨店,應該是部落碩果僅存的雜貨店了(部落內部早幾年已經被台 11 線的便利超商侵入了)。 部落雜貨店裡剖著檳榔的 82 歲阿美族的高阿公,歷經日治時期、國民黨政權,因此會講母語以外的另外兩種語言。高是他的漢姓,原來的阿美族名字叫 Kacaw(加走),他說部落裡很多男性都叫 Kacaw,甚至同一個家族都出現有同名的情況。坐在一旁的阿嬤姓林,從新社嫁到豐濱村。她說,從前小孩剛出生不能亂取名字,所以就取材竹子來抽籤取名,女性的名字多取為 Panay(巴奈)或者 Dongi(路以)等。 豐濱村的漢文地名為「貓公」,源自此地遍地生長的貓公草(即文殊蘭)。文本記載阿美族語叫 Fakong,但是高阿公的讀音比較接近 Makong(馬共)。日治時期,他們稱貓公為 Toyo-yama,此地名一直沿用至 1937 年才更名為豐濱。在《花蓮縣鄉土史料》中,耆老偕萬來則有另一說法:據傳在清治時期,貓公住著一位富人,漢名張文倉;他在住家附近發現一塊貌似公貓的金塊,於是此處即稱呼「貓公」。 在這本文獻中,耆老高義弘另有詮釋,遠古曾流傳一則貓公傳說:此地因發生一次天崩地裂的震災,導致海水倒灌,有一對坐在舂米臼裡的小兄妹被沖至海上漂流,直到被海浪再帶回這裡。當大水的潮水退去後,他們遂從貓公的西邊山上登陸,自此定居在貓公且結為夫妻,繁衍後代。但耆老補充說明,在日治時期的資料中,記錄著阿美族人是來自於馬來西亞一帶。 戰後貓公部落居民住的房子還是茅草屋,那時候住民不多,大概只有 5、6 戶;當年貓公部落的路尚未拓寬,足以行車的路非常狹窄,僅容一輛牛車的寬度可行走。 高阿公的族人原來住瑞穗鶴岡部落,遷徙至豐濱後,已經歷 6 代的家族傳承。為何會自瑞穗遷徙至此?林阿嬤補充說因為不易找到更肥沃的田地,才一路尋來到此落腳。目前,豐濱在地居民以農漁業為主,農業以生產稻米為主要作物。 飛魚、農收,從 3 月到 8 月的豐收季節 當地的一位阿美族媽媽來雜貨店購物,她正要買冰塊準備出海捕捉飛魚。高阿公說大陸遊客來這裡旅遊最喜歡買飛魚,一條烤好的飛魚賣一百元。阿美族媽媽離開沒多久之後,又騎著摩托車回來,她特地送來兩條烤好的飛魚。3 月至 6 月正是飛魚盛產期,出海捕魚時間約在下午 5 點以後,通常最晚在半夜 12 點前返回。飛魚,也是貓公阿美族人收入的經濟來源之一。 豐濱的豐年祭在 8 月舉行,地點就位在雜貨店對面的集會所;以前集會所很簡單,現在的集會所是後來才增建的。 豐年祭當天祭典程序,首先由年輕族人先到奇拉雅山謁靈祭祖,再由部落頭目帶領族人於晚上祭祀祖靈,祭品供有野豬、小米酒、糯米做的糬、檳榔。豐年祭從 8 月 5 日開始到 11 日結束,5 天的豐年祭,一開始的祭祀只有男性族人可以參與,女性則只能在周圍觀禮。現在與從前的豐年祭差別,則在於傳統服飾的改變。 豐濱鄉港口部落(Makotaay)的年祭,尚保存著傳統和某些古老的型態,在每年夏季 7 月中下旬農作收成後舉行。他們首先舉行向祖先神靈(Malataw)感恩,以及驅邪除疫的儀式。祭典活動由男子按照年齡的大小分配任務。祭典在第一天晚上 10 時起開始,通宵直至次日早上 10 時止,這段時辰稱為迎靈祭。老人階級(Mato’asay)坐在內圈的位置上,可唱歌飲酒,並自由進出,外圍是青年階級和壯年階級的歌舞範圍,除非有特別的事情,終日不得離隊或早退。 第 2、3、4 天為宴靈祭,每天下午 5 時起至深夜 10 時止,歌舞的形式與迎靈祭相同。最後一天則為女子組的歌舞,歌舞形式與男子組相同,僅有一首女子組專屬的歌舞,稱為「Mipihay」。 (本文為與晨星出版社合作之書摘。非經同意,不得轉載。) 關於本書
- 書名:圖解台灣老地名
- 作者:莊文松
- 出版社:晨星
- 出版日期:2017/05/12
- 內容簡介:
「老地名連繫人與土地情感,更是牽連幾輩子的記憶, 每個老地名的現代與歷史,人情、生活與產業都在此時空交錯。」
本書從文獻資料、地理與聚落發展到庶民生活情狀,循序漸進發現台灣地名的脈絡,再從城市鄉鎮的老地號取名、人情趣事與在地故事,交織而成台灣老地名身世,適合一般通識教育與鄉土教學。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