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是世大運開場的神救援」連鯨魚也有梗!世大運原民精彩演出,你看的是熱鬧還門道?

或許在你的日常生活裡,經常是透過表演才感受到原住民文化的美,這是一個好機會,更深入一點認識到每個表演背後,值得你關注的細節。   排灣語主題曲《擁抱世界擁抱你》,邀請世界共舞 本次世大運開場原住民族文化部分的演出,是由謝杰樺導演,由阿美族的 Fangas Nayaw(陳彥斌)及卑南族的王傑所編舞,更集合了來自金山高中、樹林高中、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等原住民學生,以及 9 位原民劇場人的精彩演出。而開幕典禮的中華代表團掌旗官,則是亞洲田徑錦標賽摘下男子 200 公尺金牌的「台灣最速男」楊俊瀚,來自花蓮玉里阿美族。 世大運的主題曲,也是來自屏東的排灣族、即將主演電影《阿莉芙》的音樂人舞炯恩.加以法利得的創作《擁抱世界擁抱你》,在去年 2 百多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獲選為 2017 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主題曲冠軍,由「 I-WANT星勢力」等來自排灣族、泰雅族的原漢團員一同演唱。《擁抱世界擁抱你》主要得獎原因是因其匯聚了傳統與創新,曲風結合了排灣族傳統聚會歌的元素與當代流行電音。歌詞中的「Iyugiyugi! Senasenai!」是排灣語,意思是「一起跳舞,一起唱歌吧」。

  從神話生出巨鯨,從海洋生出台灣 開場之後,首要登場的是「活力島嶼」,從 LED 地屏的大片藍光之中浮現一隻鯨魚,象徵先有海洋再有陸地,是活力島嶼的起源,在此孕育多樣的生態與文化。 事實上,在東部的不少原住民族部落都有關於鯨魚的神話故事,暗示了他們數千年來與海洋的親密關係。南勢阿美族的神話將海神化為鯨魚;撒奇萊雅族的神話裡,祖先漂流到女人島,被鯨魚接送回部落 ; 南王部落的卑南族則會在小米收成後舉行海祭,感謝當時鯨魚的救命之恩 ; 四周被太平洋圍繞的蘭嶼達悟族人則相信,出海捕魚若看到大翅鯨,將會特別好運。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開場「活力島嶼」意象最初可連結至西拉雅族畫家陳剛毅的《自由的台灣》。(翻攝自《公視》)[/caption]   臺灣在板塊碰撞、擠壓運動後「生成島嶼」,隨後響起的是 Yagu Tanga(王祥如),是泰雅族的歌手,目前是大學一年級生,她曾以自創曲《太陽月亮》登上中國的選秀節目。舞台上,Yagu 唱了泰雅族《織布歌》(Tminun),旋律簡單但非常優美;整首歌曲描述了織布過程的作法,是泰雅族的傳統歌謠。此時,LED 地屏呈現的就是泰雅族織作會用的菱形紋,菱形紋象徵「祖靈的眼睛」,守護著族人。 以 Yagu 所唱的版本為例,開頭四句歌詞如下:

“Tminun tminun tminun yaki.(織布、織布,祖母正在織布。) Tminun tminun tminun bana.(織布、織布,她在織麻布。) Turun turun, siri siri!(織呀織呀!) Turun turun, siri siri!”(織呀織呀!)

後兩句不斷重複的 turunsiri,均為織布機操作時會發出的聲音,以此形容織布的動作,更是泰雅族織女長年與織布機相伴的共同記憶。   值得留意的是,Yagu Tanga 穿的是泰雅族北勢群女子新娘禮服,採用的顏色是泰雅族常用的紅色系,如紅色、褐色與暗紅色 —— 恰好也是薯榔這種泰雅族慣用染料植物能染出的顏色 —— 並利用各色毛線織成各種不同的菱形組合紋樣。服飾強調左、右兩邊的對稱感,多紋樣的紋飾及對稱的花紋,彰顯出該位出嫁女子精巧的織布技巧,也是象徵女子成人的意義。而女子新娘頭飾也很有特色,是用竹片勾勒出外形,再以纏繞、綴珠、毛球、貼布、鎖鍊鏽、直線繡等技法進行裝飾。 回到泰雅族的原鄉,桃園市復興區等泰雅族部落由於地處偏遠,加上常年青壯人口外移,現以老年人口居多,部落長照據點又可能不符合原以平地或都市環境為思考的相關法規,如何落實適合部落的長照制度,是一件重要課題。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泰雅族歌手 Yagu Tanga 演唱泰雅族織布歌,身著泰雅族北勢群女子新娘禮服。(翻攝自《公視》)[/caption]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泰雅族最具代表性之菱形紋自 LED 地屏浮現,象徵「祖靈之眼」。(翻攝自《公視》)[/caption]   金曲歌手桑布伊,唱出來自土地的生命 接著是卑南族歌手 Sangpuy Katatepan Mavaliyw(桑布伊)獻聲,是出身台東卡地布部落的知本卑南族,今(2017)年金曲獎在 24 張國、台、客、原住民語專輯裡脫穎而出,一舉拿下「最佳原住民歌手獎」、「最佳演唱錄音專輯獎」與「年度專輯獎」等大獎。Sangpuy 長期關注原住民族土地議題,將富有古調靈魂的音韻加入現代的旋律之中,專輯名《椏幹》(Yaangad)即是知本卑南語「生命」之意。 本次 Sangpuy 演出的正是最新專輯《椏幹》中,由 Sangpuy 本人作曲的〈森谷地〉(Verelruwan)中的一段;找尋的是那塊水源地,心中懷的其實是對大地賜予的感謝:

“meredek iniyam i ka’idangan.(我們抵達了水源之地) lemavat lremayat kana zinanuman.(涉水而過,沿著溪流延伸的方向前進) atu pinizuwa zatu ivavelay.(是它所給予的珍寶) kana pinidare’an kana kalawayan.”(是這片廣大遼闊的土地)

  在他嘹亮的歌聲背後,Sangpuy 的家鄉在過去幾年也正面臨土地開發議題:卡大地布部落抗議遷移第 6 公墓,與台東縣政府、台東市公所纏鬥多年,多名族人也因「侮辱公署」、「妨害公務」等罪狀而吃上官司。最近台東縣政府計畫在知本溪出海口興建太陽光電廠,也在今年 3 月 8 日通過台東縣議會提案審查,原本希望在卡大地布部落 6 月 12 日的座談會取得部落同意權,但最後部落一致決定政府應先歸還土地,再依照部落意願規劃土地,反對縣府在知本溪傳統領域內設置太陽能光電廠。 Sangpuy 歌唱時,台上男舞者高聲呼喊,恰恰呼應了知本卑南族男子有名的尚武精神;我想,為了保護部落生命來源 —— 土地 —— 的強悍,也該是一種溫柔吧。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卑南族歌手桑布伊一舉拿下 2017 年金曲獎「最佳原住民歌手獎」、「最佳演唱錄音專輯獎」與「年度專輯獎」,本身長期關注原住民族土地議題。(翻攝自《公視》)[/caption]   此時 LED 地屏上出現的是一幅幅排灣族藝術家 Etan Pavavaljung(伊誕.巴瓦瓦隆)的畫作。伊誕來自屏東三地門鄉的大社部落(Davaran),呼應同心圓的融合,運用一圈圈的圓構築這片土地、大地,以及持續流轉的生命。 在畫裡可以見到他運用排灣族傳統的「vecik」(意為在器物、建築上所繪製刻劃的圖紋)以及「venecik」(意指書寫、雕刻、刺繡等動作)為靈感,創造「紋砌刻畫」的藝術表現方式 ——「紋」來自於大自然萬物中所蘊含的線條,也包含器物中所含有的傳統圖騰;「砌」則是將紋路反覆疊砌,就像自然萬物也是由線條堆疊而成,藉此對紋路有更深層的理解;「刻」是 Pulima 們(排灣語,意為手藝精湛且具創造力者)表達意念,帶有美學的書寫方式;最後再「畫」上屬於大自然的色彩。 Etan 企圖透過創作找出人與環境、人文藝術與生活文明間如何共生的解答。2009 年莫拉克風災的災後重建,是影響他創作風格的另一個重要轉捩點,他曾在受訪時說道:「我感覺到那時人們面對強烈的不安和被剝奪感,需要被重建的不只是有形的物質建設,還有美學及傳統文化這些無形的東西。」 風災 8 年之後的現今,台灣中南部有許多和 Etan 的家鄉同樣遭受嚴重破壞的部落,仍有許多被迫離開家園的族人,在陌生的居地上重新努力生活著。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LED 地屏的美麗畫作,來自大社部落的排灣族畫家 Etan Pavavaljung。(翻攝自《華視》)[/caption]   杵音文化、泰武古謠族語傳唱,八月原民語成為國家語言 緊接而來的是由「杵音文化藝術團」帶來馬蘭部落知名的古謠、曾透過耆老 Difang Tuwana’(郭英男)的聲音登上 1996 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老人飲酒歌》(Sapiliepah a Radiw),伴隨象徵四季流轉的影像,以及阿美族的傳統舞蹈。「杵、臼」是原住民生活中重要之必需品,「杵」象徵動力來源,而「臼」則呈現原住民生命的泉源。「杵音文化藝術團」於 1997 年由高淑娟老師創團成立,團員以青壯輩為主,致力於發揚馬蘭阿美族文化。 來自馬蘭部落的耆老,唱的其實是台灣原住民族獨一無二,即便在其他阿美族部落中也少見,一般所謂「自由對位」的複音唱法,「先由一位即興能力最強的男性族人領唱一段,⋯⋯ 之後族人以不同的獨立聲部形成的自由對位加進來,各個聲部的歌詞是截然不同的,中間時而匯集成同一聲部,時而分離成獨立聲部進行競逐」。這種唱法似乎隨機凌亂,實際上卻自成秩序,在看似隨意間組成一首完整而和諧的歌謠,沒有絕佳的默契與唱功,是絕對唱不來的。 演出《老人飲酒歌》時,耆老所唱似乎沒有意義的歌,有時被稱為「虛詞」,但部分如學者巴奈.母路則不這麼認為,因為同一首歌在不同場域、不同情境,使用的詞也不同,應以「襯詞」稱之。實際上也如 Difang 長老的大兒子 Payrang Laceke’(蔣進興)所說: 「你說沒有歌詞,他們的歌詞很深奧,在他們動態裏面就表示了歌詞。」   組曲的後面則是泰武古謠傳唱隊,帶來了排灣語的《金黃色的喜悅》(Lulimai),唱出對蒼天的感謝,賜予大地滿滿金黃色的豐收。 今年剛榮獲師鐸獎的 Camake Valaule(查馬克.法拉屋樂),於 2004 年開始帶領泰武國小的原住民學生組成泰武古謠傳唱隊,演唱透過部落耆老口述、傳唱而記錄下來的泰武及佳興部落排灣族古調。曾受維也納少年合唱團邀請至奧地利,應邀赴美、德、法、日、比利時、荷蘭、愛沙尼亞等國演出,並與國際琵琶大師吳蠻、國際知名製作人烏克麗麗演奏家 Daniel Ho、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臺灣國樂團(NCO)等音樂家及樂團合作。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馬蘭部落的「杵音文化藝術團」帶來知名阿美族歌謠《老人飲酒歌》。(翻攝自《華視》)[/caption]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泰武古謠傳唱隊的排灣族孩童歌聲嘹亮,近年享譽全球。(翻攝自《公視》)[/caption]   而環繞中央的原住民盪鞦韆,在節目中配合著泰武國小孩童的排灣族天籟搖曳、悠揚,而且依形式而言,應比較像排灣(或魯凱等族群)的傳統鞦韆活動。各族群對於鞦韆儀式的詮釋各有不同,例如魯凱族人會以盪鞦韆的方式向心儀的少女傳達愛慕之情;而邵族及布農族人的盪鞦韆,則與祈求作物豐收有關。 排灣族成人玩的鞦韆正如節目中所呈現,盪鞦韆者須站立、腳伸進圈套中,且必須是女孩;由另外一個男子拉動繩子,擺動鞦韆。據讀者回饋本次世大運一開始安排的是兩位男子盪鞦韆,後經提醒後,才改為一男一女進行。   最後舞者在場上圍成一圈跳「融舞」,象徵世界一家,也歡迎世界來到台灣做客。演出服裝出自設計師林秉豪之手,勾勒先民的東方剪裁服裝型式,將幾何線條圖案轉化原民語彙,以現代手法呈現台灣文化。 正如主持人在如此重大的場合,仍會把鞦韆口誤為「鄒族的鞦韆」,原住民族的文化長期以來遭非所屬族群挪用與誤解,甚至在未經部落或族群同意情形下,作為商業用途使用。為此,旨在保護原住民族文化創作集體權的《 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實施辦法》已在 2015 年 3 月 1 日上路,只是至今仍沒有任何一個單位的文化創作通過申請,箇中原因仍有待深入了解。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環繞場中央的鞦韆應屬於排灣、魯凱等族群的傳統活動,非主持人口誤之「鄒族的鞦韆」。(翻攝自《公視》)[/caption]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環繞場中央的鞦韆應屬於排灣、魯凱等族群的傳統活動,非主持人口誤之「鄒族的鞦韆」。(翻攝自《公視》)[/caption]   開幕演出第二段「匯聚台北」,集結臺北各種意象與特色文化,包括臺北夜市、臺北信仰等。Boxing 擔任開場表演,Boxing 樂團是天后張惠妹的愛徒,他們是六個排灣族的大男生,全台灣第一個原住民拉丁饒舌樂團,曾拿下第 26 屆金曲獎最佳新人獎。 同時間,《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今年也在立院三讀通過,從此原住民族語言正式成為國家語言;而屏東縣來義鄉公所也剛好在今年 8 月發出第一張排灣語與中文並列的雙語公文。期待之後,這個國家能逐漸還予原住民族母語應有的舞台與空間。   A-Lin 歌曲療癒,家鄉的天堂仍飽受開發威脅 接著阿美族歌手 A-Lin(族名:Lisang Pacidal Koyouan)登場,以彩虹為意象,表達臺北多元民主的面貌。許多人從療癒系歌曲認識 A-Lin,不過在她 2012 年底出版的專輯《幸福了 然後呢》中,最後一首〈最後的天堂〉是為了家鄉的美麗海灘而寫。 當時僅在 A-Lin 的家鄉 —— 比西里岸的傳統領域,就有「寶盛水族生態遊樂區」、「六福莊度假旅館」、「滿地富太平洋南島文化渡假村」等 3 個大型 BOT 案。今年 7 月,台東縣卑南鄉、太麻里鄉等 20 個阿美族部落聯盟,更在 7 月 1 日齊聚台東市鯉魚山麓忠烈祠,各部落代表拿著空照圖,宣示傳統領域。 今年 2 月 18 日原民會公告《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將私有土地排除在外,主要原鄉在花東平原的阿美族人可說是首當其衝的原住民族。6 月在大雨之中遭中正一分局連夜自凱達格蘭大道驅離至二二八紀念公園的 Panai Kusui、Mayaw Biho 等族人,從抗議至今已超過半年,至今仍在奮鬥,只為了原住民族的下一代可以不用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過去幾年,僅在阿美族歌手 A-Lin 的家鄉比西里岸,就有「寶盛水族生態遊樂區」等三個大型 BOT 開發案。(翻攝自《公視》)[/caption]   西拉雅族「大內高手」陳金鋒壓軸,另一波平埔復名運動正展開 在三段表演之後,最後由來自台南大內頭社的「大內高手」陳金鋒(西拉雅族),接棒站上舞台上,揮棒點燃聖火,一團火球飛向聖火台,世大運的開幕典禮就在煙火施放與《再出發》的歌聲中,劃下句點。 事實上,不只陳金鋒是西拉雅族,就連開場那幻化為台灣的鯨魚,其最初的靈感,也是來自於西拉雅族畫家陳剛毅的油畫作品《自由的台灣》,創作甚至影響了代表台獨理念的鯨魚旗和「台灣國」貼紙。 過去 20 年以來,西拉雅族等未正名的原住民族,努力復振傳統語言文化,逐步重建族人的自我身份認同,並爭取回復為原住民身份,雖在去年獲得行政院回應,並在上週正式通過《原住民身份法修正草案》,但修正後的草案仍不顧許多族人過去 20 年來的訴求及過去半年來的反應與抗議,仍然未保障族人的立委參政權,有如「次等原住民」。修正草案通過後,可能才是另一波平埔族群歷史正義回復與爭取的開始。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最後由西拉雅族的陳金鋒揮棒點燃聖火,為本次世大運開幕表演劃下句點。(翻攝自《公視》)[/caption]   此次表演將原住民的傳統歌謠、技藝,細緻的融入到現代的科技投影之中,使原民文化不僅有了當代新的面貌,更透過歌手、舞者與藝術創作等交互詮釋,讓核心的文化元素更能彰顯出來,不只非原民讚嘆,許多族人也非常肯定。 然而原住民族的精彩文化,來自於山脈,來自於海洋,來自於土地 —— 沒有生活的土地,沒有身份的認同,就沒有如此燦爛的文化。 作為長期關注原住民族權益的平台,《Mata.Taiwan》更希望台灣願意從更多角度,看見原住民族的存在;讓原住民族的舞台,從不侷限於台灣的國際賽事,從不局限於台灣的國際舞台。   最後,再來回味一次本次世大運原民文化演出的片段吧!
(本文原作者為 Vanessa、方克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


Comments

2 responses to “「原住民是世大運開場的神救援」連鯨魚也有梗!世大運原民精彩演出,你看的是熱鬧還門道?”

  1. 浩然 許 Avatar
    浩然 許

    這篇好強大阿!大推!!

  2. Jin-sek Gou Avatar
    Jin-sek Gou

    太美了!無以倫比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