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性為魯凱族選址的首要考量,因此多居住於海拔 1,000 公尺以上河谷的山腹處,並依循山坡以梯田方式層層建築。圖為阿禮部落頭目家屋,攝於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圖片/Mata Taiwan)

搬家可不能只靠神明託夢!原住民部落選址,天時地利人和怎麼看?

 

生計模式影響居住環境,還是居住環境影響生計模式?

與自然環境共生的原住民族,以一面克服天災一面配合環境的有機方式組成聚落,除了順應環境調整經濟生產方式,更會改變建築型態。 生活於蘭陽平原的噶瑪蘭族自古便喜居於濱,是臺灣少數直接生活於水邊的原住民族,乃因冬山河河岸沙地地勢較高且排水佳,也促成族人將建築高架、居於溪河邊仍能防洪防水的聚落型態,從家屋、會所到穀倉皆為高架式,不同於其他族群的高架式建築僅有為了防潮防蟲鼠而架高的穀倉或是會所。環繞於溪河邊建立的聚落,更使噶瑪蘭族發展出近水的漁獵以及隨四季轉變作物的農耕兩種生計模式,不只將作物種植在溪河邊,甚至會搭船去打獵,生活完全環繞在溪河進行。 主要生活於花東一帶平原與海岸的阿美族則傾向往合適耕作的肥沃土地遷徙,定居於較近於溪河的地區方便耕作,並發展出較為興盛的農耕文化,而位於阿美族所居地南方的卑南族則根據區位有著不同的耕作方式,位近平原與海岸的卑南族聚落與阿美族聚落相同居住於水源附近採行定耕,而位近山區的卑南族聚落則為防水患距離水源較遠,採燒墾的輪耕與游獵方式生活。  

居住在中央山脈,最怕的就是颱風!

雖然每逢夏季的大雨沖擊下的石板是絕佳的建材,居住於中央山脈、以石板來造屋的布農族卻不喜歡住水邊,為了抵禦颱風水患,布農族人選擇居於距離水源較遠的地方,並且採行半穴居的建築型態來增進防風性;而位處較南的排灣族在選址時則以水源為首要考量,多居於河谷兩側的邊坡上。 兩族同樣以石板造屋,居地選擇卻有所差異的主因在於所處的山區高度 —— 布農族多居於海拔 1,000 至 2,000 公尺的高山上,受風雨影響較大。 而布農族居於距離水源較遠且聚落中的家屋分佈較為零散,呈現「分散式部落」的型態,根據東海大學建築系關華山教授的研究(註1),很可能是由於山區水源本來就稀少,適耕地較為分散,獵物也較稀少,為了取得適宜之自然資源,才以散村的形式居住。另外,又由於高山地區,他族群之競爭對手較少,促使他們大膽地散居山區。 [caption id="attachment_16895" align="aligncenter" width="750"]南投巴庫拉斯的布農族石板屋遺址,為布農族建築基本型。(拍攝/Mata Taiwan) 同以石板造屋的山地族群,相較於排灣族,布農族卻不喜歡居住於水邊,主因乃是所處的山區高度。圖為南投巴庫拉斯的布農族石板屋遺址。(拍攝/Mata Taiwan)[/caption]  

只住高處,魯凱族重視攻防的選址考量

棲息地被布農族、排灣族、卑南族三族包圍的魯凱族其居所空間可區別為「生活」、「生產」、「防禦」三種功能;重視抵禦外敵的魯凱族選址時傾向居高臨下,在高處監視外族動向以防止外族侵略,安全性為魯凱族選址的首要考量,因此多居住於海拔 1,000 公尺以上河谷的山腹處,以石板為主要建材,將山腹開挖整平後鋪上石板為地基。 選擇河谷山腹處為聚落根據地,除了在環境上不如谷底陰冷潮溼合適生活外,面向河谷背靠山岩的聚落型態,前後均有屏障易於防守;而為了配合山勢,魯凱族會依循山坡以梯田方式層層建築,耕地的生產空間則位於家屋所屬的生活空間之下。 [caption id="attachment_16957" align="aligncenter" width="750"]安全性為魯凱族選址的首要考量,因此多居住於海拔 1,000 公尺以上河谷的山腹處,並依循山坡以梯田方式層層建築。圖為阿禮部落頭目家屋,攝於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圖片/Mata Taiwan) 安全性為魯凱族選址的首要考量,因此多居住於海拔 1,000 公尺以上河谷的山腹處,並依循山坡以梯田方式層層建築。圖為阿禮部落頭目家屋,攝於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圖片/Mata Taiwan)[/caption]  

環境衛生,原住民當然也在意

食品衛生有著所謂的胖湯姆原則,當食物在常溫且水分與氧氣充足的環境就會大量孳生病菌,建築選地與結構追求光照通風而避免陰溼的環境也是基於類似的概念,原住民族當然也注意到了,在選址時會同時考量地形、地質、坡向、風向、水源、溫溼度、霧氣等因子對環境衛生的影響,無論在高山還是平地都盡量避免低窪地以及其他濕氣重或風大之處,而選擇光照充足且通風的地方。  

選地前必占卜,有藏屍的地方不能住

就算沒有風水師,趨吉避凶也依然是原住民聚落選址的重要考量,除了水源、耕地、安全、衛生等考量以外,原住民選址建立聚落時會避開曾經發生過戰事或喪事而藏屍埋屍的地方,將其視為不祥之地;而不同於漢人入厝要「擲筊」的習俗,在選擇要以哪裡為地基時,原住民族多半是在儀式過後以「夢卜」方式,在將選定地基的草除去或豎木作為標記後,根據當晚夢的內容來判斷此地是吉是兇,夢卜傳統在布農族與泰雅族等高山族群中都相當盛行。 「擁山林抱江海,山水海景第一排」成為建案熱門詞彙,但是風林火山也有諸多變化,與自然打交道的眉角原住民最知道,從確保飲食的水源耕地到確保人身安全的居高臨下與溫濕度考量,野外的居所環境從選址就絲毫不馬乎,不只在現實要考量機能,在精神上也得卜吉避凶才行。   深入認識原住民建築,就會知道「住」是體現生活最真實的載體。  

附註

  1. 關華山(2002)。〈布農族傳統家屋的構成與意義〉,《住宅學報》,頁 121-158。新北:中華民國住宅學會。
 

參考文獻

 
本文原標題為〈部落蓋在哪可不能只靠夢占!台灣原住民族聚落多樣化的選址指南〉,本文原作者為史任捷,獲「台灣樣 TaiwanCode」授權轉載。
]]>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