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是局外人」在過去 3 個月以來,搜尋熱度最高的一天是在 6 月 24 日(見下圖)—— 那天是第 28 屆金曲獎頒獎典禮,張震嶽在開場表演,一開始就高舉「沒有人是局外人」毛巾,一些新聞標題或內文寫道:「金曲音樂人舉牌要撤銷亞泥」、「反亞泥成金曲亮點」、「表達『愛台灣』的理念」,讓這個起初為傳統領域劃設辦法排除私有土地,而喊出的抗爭口號,頓時擴充到更廣泛的訴求與意義。 但同一天,「傳統領域」的關鍵字熱度卻是 0。 相較之下,「傳統領域」搜尋熱度最高是在 6 月 3 日與 4 日,凱道抗議剛滿百天,警方利用雨勢,部署大批警力驅離在凱道上的原住民,引起許多關注者的強烈不滿。 凱道佔領運動即將滿半年,究竟「沒有人是局外人」這句標語的意涵是什麼?關心傳統領域議題的人可能會怎麼解讀?為了這些問題,《 Mata Taiwan 》找了「倫敦講臺」的兩位成員洪淳琦和阿美族的林果葶,一起在世界原住民族日,聊一聊這個在過去一年以來,佔據原住民族新聞最多版面的議題。 「沒有人是局外人」是否可能過於理想 「倫敦講臺」成立於 2014 年 318 運動以後,由倫敦各大學院學生與研究員,因關心台灣服貿議題與民主危機組成的跨校社團,他們平時透過舉辦讀書會、工作坊以及撰寫文章,在海外積極關注臺灣公共議題。今(2017)年 2 月以來,他們針對傳統領域劃設的爭議,不同科系成員的投書已經累積多達 22 篇,從法律、語言、轉型正義等不同方面討論傳統領域。 Q1:你覺得「沒有人是局外人」的意義是什麼?這句其中的「沒有人」是指誰?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沒有人是局外人」這樣的宣稱很大,可是到底要怎麼進入局內呢?[/epq-quote]洪淳琦(律師,哈佛大學法學碩士、倫敦大學法學博士候選人): 因為我是法律人,對於詞句的使用比較嚴謹,剛開始看到「沒有人是局外人」這句的時候,心中也有問號,像之前張震嶽拿毛巾就被解讀成「反亞泥」,可見很多人還不清楚這句話原本是什麼意思;或許也是一個契機啦,讓其他人開始關注傳統領域的議題。 相較之下,「傳統領域不打折」這句對我來說就比較具體。 我覺得這句話的「沒有人」,意思應該是呼籲「不分族群都要關心原住民議題」,不過我個人從來沒引用過這句話,但發現有時轉貼消息時,留言會有非原民跟著說「沒有人是局外人」,或許是這句話帶給他們的共鳴。 我認為需要小心使用「沒有人是局外人」,有兩個理由:以前聽過主張原住民族主權的朋友說,雖然這句標語有機會更廣泛地增加關注,變成一種「公民運動」,但同時也可能抹去原民本身獨特的歷史面向,以及漢人在其中作為壓迫者的角色。 另一個理由是,我雖然不是原住民,但我因為念法律而成為這次用法律討論傳統領域劃設爭議的「局內人」,我應該要注意到自己的知識怎麼運用,避免自以為了解的去解釋原住民族文化的問題。 所以我心中也有點矛盾,因為「沒有人是局外人」這樣的宣稱很大,可是到底要怎麼進入局內呢? 大家反省到舉毛巾喊口號的同時,卻沒有進一步去認識到議題,這是一個問題。但同時,現在觀察看來,「原轉小教室」也把議題擴大了,或許在《劃設辦法》的爭議以後,促進其他原民議題的關注也是好事。 「沒有人是局外人」會引起我的共鳴,但我會在主動了解議題背後的更多資訊之後,再去表明支持,我相信在凱道上的人也是這麼想。 林果葶(阿美族,西敏寺大學媒體研究博士生):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我認為大多數人,無論群體和文化背景,其實都會是「局外人」,要變成「局內人」是有難度的。[/epq-quote]「沒有人是局外人」傳統領域劃設脈絡之下,對我來說應該是要大家去關心土地,而且是生活在台灣的每一個人都要關心。我爸爸是漢人、媽媽是阿美族,傳統領域的劃設對我來說,和文化、生活有直接連接,也是大型開發案的一道防線 —— 要得到當地族人的「知情同意」。 所以,這句標語對我來說有一些沈重的壓力 —— 我自己覺得有點太理想化,因為實際上沒有任何人可以理解另外一個人,或不該被要求一定要為另一個人做些什麼。 因此我認為大多數人,無論群體和文化背景,其實都會是某個不理解脈絡下的「局外人」,要變成「局內人」是有難度的。 我也是某種程度的局外人,因為我不是完全在部落長大的小孩,對於傳統文化很多是學來、聽來的,因此,我也要求自己要在實際了解、相信後,才能確認自己是「局內人」。 肯定政府通過《語發法》,但傳領劃設應好好處理 Q2:蔡英文總統在去年 8 月 1 日道歉時,你有關注到嗎?怎麼評價這一年政府在原民政策的表現? 洪淳琦: 早在大選前,我就關注到蔡英文上任後會道歉這件事,也有關注道歉場外的抗議,和原民轉型正義盟徒步環島的動態。我覺得有道歉比沒有好,但我們都知道這儀式更多是象徵性,重點還是要看執政的成效如何。 當時很多人沒有關注到,或不能認同蔡英文對原民道歉,反映出台灣普遍大眾不太了解為什麼要道歉,因為教育也不太提到原住民這一塊。我自己是因為做的研究題目與原民有關聯,也是因為做研究才慢慢認識原民議題。 這一年來原民政策的表現,我認為最大問題在於連遵守法律都做不太到,像《原住民族基本法》(下稱《原基法》),完全沒有將傳統領域定義為「限公有土地」,但原住民族委員會卻一直強調《原基法》第 21 條第 1 項和第 4 項出現過「公有土地」4 個字,結果連帶把諮商同意權縮限到只有公有土地。 我的研究是關於從後殖民的觀點看原民傳統智慧創作,因為現行臺灣的智慧財產權法規是以西方的智財法觀點,去規範哪些可以保護或不能保護,就會導致原住民歷經長時間歷史的創作排除在外。 《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至今沒有通過一件申請案件,其實原民會是違反《行政程序法》第 51 條「行政機關對於人民依法規之申請,除法規另有規定外,應按各事項類別,訂定處理期間公告之。未依前項規定訂定處理期間者,其處理期間為 2 個月。」原民會卻一直用沒有前例、需要花時間處理作為理由,拖延到 2 年都還沒有結果。 林果葶: 我當時覺得蔡英文以總統身份道歉,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整個過程和道歉的方式其實有瑕疵,像蔡英文是把族人邀請進總統府內道歉,並不恰當,沒有走進原民的生活做道歉,不過道歉文寫的很有誠意,當時以為好像有點希望,比如說《語言發展法》進到三讀、轉型正義工作的推展。 原本也以為凱道的抗爭不會到很長時間,政府應該很快就會出來回應,我們在英國的時候發現《劃設辦法》有不太對勁的地方,應該要好好解決,卻發現一直以來沒有處理到,讓抗爭也無法結束。 有完整的傳統領域,原住民文化才是真正的存在。 原民政策方面,《語言發展法》讓族語列為國家語言是很正確的事,讓我想到之前在國外經常被問「會不會說 Chinese 」,曾經就疑惑自己的母語到底是什麼。但我認為 8 月 1 日的政策進度報告是本來就應該要做到的,不能理解為何變成當初承諾之一,另外像蘭嶼核廢料的調查工作也進行了很久,應該要儘速有下一步動作。 部落自主宣告範圍,將有助大眾了解傳領意義 Q3:讓非原民認識到傳統領域的內涵與意義,你認為會是困難的嗎?為什麼? 洪淳琦: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或許在愈來愈多部落來自主宣告範圍,有更多人分享自己和部落傳統領域的關係時,大家看了實例能夠比較容易了解。[/epq-quote]我認為要讓非原民認識還滿困難的,因為我們現在已經習慣用西方私人財產權的觀點來看土地,但要用部落文化歷史的習慣來看,才能大致理解為何要使用傳統領域,而且不同部落的管理規範都不同。 雖然現在有很多懶人包,還是很難解釋到傳統領域的多樣和複雜性。 或許在愈來愈多部落來自主宣告範圍,有更多人分享自己和部落傳統領域的關係時,大家看了實例能夠比較容易了解。 林果葶: 大部分對於原住民還是停留在刻板印象,覺得原民就是會唱歌、跳舞、喝酒和吃檳榔,更何況要認識到傳統領域的內涵,也是因為原民人數少被邊緣化,對於大眾覺得重要性不高。 我曾經轉貼自己寫的投書,發現自己的朋友圈裡有看的人也不多。也有朋友來問過傳統領域的問題,但光要把爭議說明清楚就花掉很多時間和心力,我還用很多比喻解釋歷史上的因果,沒想到解釋之後,他問的是:「所以土地是要全部要回去嗎?」好像很怕我們要拿回去一樣。 我就覺得講完以後,可能對方也未必真的能了解。 我也是因為正在做原民音樂的研究,對於原民被殖民的歷史和轉型正義的議題,有比較深入的認識。我很讚許巴奈在凱道上錄製的《凱道上的稻穗》的專輯,因為音樂是很好展開對談的領域,大家可以透過音樂有比較多的聆聽和包容,而且於音樂美學而言,音樂和土地要有連結,和現場也要有連結,巴奈也有邀請大家一起參與錄製。 雖然不能直接把傳統領域的具體意義寫進去,但能夠保留到這次抗爭運動當下的情感,失望或期盼的心情。人們聽完聽完或許能有所啟發,或許能開啟話題。 我自己是非常不喜歡還沒有聽清楚就出去講的人,所以會盡量讓自己多了解,讓自己成為不同脈絡下的「局內人」。當然我知道那也是理想化的狀態。 我覺得「原轉小教室」現在經營得很好,是多角度的內容,有文化、藝術、環境等軟性議題的講座,如果有人還不能確定自己對於傳統領域的想法、願意去認識,可以直接到現場了解看看。 延伸閱讀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