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Olic Yosifo 的媽媽 Kidaw Ahoy 懷她時,我們就已經決定讓 Olic 在阿美語(以下簡稱「族語」)的家庭環境中長大;我們不僅對家人宣告,也對周遭的朋友宣告我們的家庭族語運動。 於是當 Olic 出生後,身旁的親友很有默契地跟 Olic 說起族語;不會說族語的朋友,也開始嘗試練習幾句族語跟她說話,甚至開玩笑地說「我不敢跟 Olic 說話,避免污染她的語言環境」或是「我需要翻譯」等,若是身旁的人跟 Olic 說華語,也會有人跳出來說:「她只聽得懂族語!」
Olic 與她的族語保姆 Ina
雖然她才剛出生,由於我們是雙薪家庭,當 Olic 出生時,族語托育的需求更是刻不容緩,所幸好友 Tipus Chen 的媽媽萬秀英 ina(編按:阿美語「媽媽」的意思)願意擔任 Olic 的族語保姆,跟著我們一起為 Olic 營造出全族語的自然環境。 Ina 從 2001 年起開始擔任專業的保姆工作。過去 10 年間,ina 大部分照顧的是非原住民的孩子,沒有族語托育的問題,也對族語的議題不熟悉,Olic 是她第一個以族語托育的孩子,但這對 ina 來說並不困難,因為族語是她的母語,說起話來再自然也不過了。 話雖如此,在照顧 Olic 的初期,ina 還是面臨到適應期,因為在當時 ina 的生活早已華語化,她得不時提醒自己要用族語跟孩子說話,尤其 Olic 那時候才三個月大,她得跟孩子自言自語。直到 Olic 七個月大,ina 的族語才開始獲得 Olic 的回應,也更加確定了保姆與孩子的族語關係。當時 ina 的生活早已華語化,她得不時提醒自己要用族語跟孩子說話,尤其 Olic 那時候才三個月大,她得跟孩子自言自語。
讓族語影響孩子,讓孩子影響世界
Ina 是部落家政班的常客,也經常帶著 Olic 參加部落的文化活動。一開始大家對跟孩子說族語抱持懷疑的態度,但當 ina 和 Olic 的族語關係被實踐時,他們開始樂於跟 Olic 說族語,並被她的正確語言逗得開心,這是我們始料未及的事;聽 ina 說不只引起年長族人主動跟小孩說族語,為了跟 Olic 互動,非原住民的大樓管理員和鄰居也來跟保姆學簡單的族語,相對原住民族語發展困境來說,此景令人感到欣慰。 從出生至今(2 歲 4 個月),Olic 已經可以說出簡單的生活族語,也可以描述一件已經發生或是未來要發生的事;因為族語生活化,Olic 體驗的世界大不同:ina 說 Olic 跟之前照顧的孩子最大的差異,就是她對族語歌謠跟舞蹈有很高的敏感度,而且她樂於跟所有見到的人「Nga’ay ho!(阿美語的問候句)」。 看著 Olic 的成長,ina 期許自己成為族語的推廣者,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跟族語建立關係,也期望自己可以帶更多的孩子自然地沉浸在族語的環境裡。為了跟 Olic 互動,非原住民的大樓管理員和鄰居也來跟保姆學簡單的族語,相對原住民族語發展困境來說,此景令人感到欣慰。
作者後記
在我們推動的家庭族語行動裡,族語不是另一個語言(華語或英語)的翻譯,而是要從生活中,實踐每個族語字彙背後的文化意象,使孩子能成為「真正的人」,進而影響這個社會,並建構屬於我們的世界觀,因為我相信原住民祖先透過語言留給我們的能力,絕對可以應付時代的挑戰。
(本文原標題為<保姆與孩子的族語關係〉,內文小標為《Mata‧Taiwan》編輯所加,獲得原作者 Sifo Lakaw 授權轉載。)
相關故事推薦
- 原住民族族語認證,真的能幫族人傳承語言嗎:〈原住民族語認證,到底「證」明了什麼?〉
相關內容推薦
- 書名:珍惜台灣南島語言
- 作者: 李壬癸
- 出版社:前衛
- 定價:
360元(優惠價:7折252元) - 介紹:
被糟蹋貶抑數百年的「番語」,當今已躍升為國際學界公認的無價瑰寶,李壬癸院士以淺顯文字,親自講解台灣南島語言的珍貴、研究傳統、方法論、諸語言的關聯、歌謠及危機……
在工業革命之前,南島民族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民族,其語言約有1000種之多。台灣南島民族(即所謂的平埔族與高山族)的語言,雖然只佔其中的1/50(約20種左右),並在外來勢力長期壓制下,早已瀕臨滅絕的危境,至今只剩14種還苟留殘喘著。但弔詭的是,現實中窮途落魄的台灣南島語言,在國際南島語言學界卻被視為無價瑰寶,因為它具有兩大特徵,是其他地區(包括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地)的南島語言所不及的: (一)語言之間最為分歧多樣(語言愈紛歧的地方,表示它時代的縱深愈長。換言之,台灣很有可能是南島民族的祖居地,古南島民族很可能是從台灣擴散出去的); (二)保存許多古語的特徵。因此,國際上各派理論的建立、比較與辯駁,以及古南島語的構擬,都必須以台灣南島語言為依據,一定得引用和參考台灣南島語言的資料和現象。 台灣南島語言過去幾千年都沒有文字記錄,直到十七世紀荷蘭傳教士到台灣來以後,才為西拉雅和法佛朗(Favorlang)兩種平埔族語言留下珍貴的文獻資料。從明鄭王朝到清代,二百多年間並沒有留下多少語言資料。直至日治時期,才由小川尚義開啟台灣南島語言的研究大門,之後陸續有淺井惠倫、土田滋等人的投入。畢生鑽研台灣南島語言的中研院院士李壬癸,正是當前此一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學者,本書收錄了他近年來的十餘篇文章,可以代表其較近和較新的看法。李院士針對台灣南島語言的重要性、研究傳統、方法論、諸語言的關聯、歌謠及危機等議題,一一提出了權威性的看法。這些見解都曾以英文發表在國際知名的期刊上,得到國際學界的高度重視與討論,現經由作者本人親自改寫,以較淺顯易懂的中文呈現在讀者面前。 閱讀這些文章,我們既能看見奔走各地,搶救採集一息尚存的瀕危語言,比較研究彼此關聯的研究者身影,也能體會跨海整理編輯小川、淺井、史蒂瑞等人的研究遺產,並與現今的資料分析比對,積極融新匯舊的學術傳承苦心。這本兼具學術價值與科普教育的書籍之所以取名「珍惜台灣南島語言」,就是希望讀者能經由認識台灣南島語言,懂得珍重疼惜此一國際學界公認最珍貴的台灣文化資產,並為保存延續這塊島嶼的古老言語共盡心力。你也有原住民或部落的故事要分享嗎? 《Mata‧Taiwan》熱情徵文中!
也歡迎加入我們粉絲團, 每天追蹤原住民文化、權益大小事!
圖片來源:cypherone - Taiwan(CC Licensed)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