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人遇上當年台北金包里的凱達格蘭族

自從西班牙人、荷蘭人佔領台灣後、台灣歷史漸次有些零星的文字記載;清朝據台後、更多的史料得以文字留下。  

涵化:當原民部落面臨異文化的衝擊

當外來文化、生活方式較為優勢時,人們會擇選較為優勢的外來文化、習俗來改善原本較不便利的生活方式。這是人性的必然現象。

隨著漢人挾著優勢漢文化的到來、使得原本簡單過生活、清心寡慾的原住民部落激起了人類學上所謂「涵化作用」(編按): 此係指兩種或兩種以上文化接觸後,所導致的一文化接受另一文化特質及互相影響的過程。此時,當外來文化、生活方式較為優勢時,人們會擇選較為優勢的外來文化、習俗來改善原本較不便利的生活方式。這是人性的必然現象,原住民部落也不例外⋯⋯ 原住民部落歷經不同外來文化的衝擊時,首先面臨是想要過較好生活方式,得接受新文化事物,同時意味著就要放棄原本的生活習俗。這樣的抉擇在當時思維較為簡單、崇尚自然的住民間,似乎是沒有太多的內心煎熬與困惑。  

濡化:當外來文化已被新世代內化

傳統文化、風俗等的保存與延續的問題,與政治意義的認同問題及政府形式上重不重視平埔族群相較下,顯得更為嚴重。

當新事物、新文化、新的生活方式內化成為部落住民的生活習慣時,接受的那一世代可以將已漸被取代的原本習俗併存在心中,可是下一個世代的心中能否存在,就是不可預知的了⋯⋯ 一個人自幼開始,從他的父母、家庭中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學習某種生活模式而成為其社會中的一分子的過程,這是人類學上的「濡化作用」(編按),內化在他潛意識中的生活方式是視為理所當然。對已經被淡化且沒有接觸機會的原有文化,習俗也會逐漸遺忘。 涵化與濡化的結果將造成一個不被政權承認的族群、文化特質的褪色、也加速族群凝聚力與認同感的流失,其前途是堪慮的!故在外來的優勢文化衝擊下,台灣平埔族群內部的傳統文化、風俗等的保存與延續的問題,與政治意義的認同問題及政府形式上重不重視平埔族群相較下,顯得更為嚴重。
[AdSense-C]
 

面對漢文化衝擊的凱達格蘭族人

將「金包里社」簡稱「金社」,並誌為墓碑上的堂號,以示後代子孫永誌不忘族人身分…… 在漢文化的強勢衝擊下,金包里社的先祖此舉期許在無奈及往後無限歲月中保存住族群最起碼的一絲身份尊嚴!

在外來的優勢文化衝擊下、撕裂了部落原本的生活型態,面臨傳統與優勢現代化抉擇中,如何順勢與時俱進而又不忘本,實在是有點難度。於此,金包里社頭目(蕃業主)家族的先祖做了相當有智慧的安排。 在台灣史學相關文章記載稱:台灣北部有一群蕃人將他們的身份註記在墓碑上。這台灣北部的一群蕃人是金包里社的先祖,其將「金包里社」族人的身分避免漢化及皇民化侵擾而忘本,將「金包里社」簡稱「金社」,並誌為墓碑上的堂號,以示後代子孫永誌不忘族人身分。並免除與實力明顯不符比例原則之入侵者相抗衡,免遭無謂的犧牲及滅族亡種之危機。 在漢文化的強勢衝擊下,金包里社的先祖此舉期許在無奈及往後無限歲月中保存住族群最起碼的一絲身份尊嚴!我不禁地大聲吶喊:偉哉先祖!我們後代子孫與有榮焉!   至於說「平埔都已經漢化」,更是件弔詭的事。 有史以來,多少族群間的文化互相影響:漢人學平埔原住民叫另一半「牽手」,原住民學漢人穿漢服、說漢語,及至現在大家一起穿西裝打領帶…… 到底我們是「南島化」、「漢化」,還是「西化」呢?

(本文原刊載於《金包里社ㄟ流金歲月~~《凱達格蘭族、台灣平埔族群》》,原文標題為〈漢文化沖擊下的「金包里社」〉,獲原作者林清華授權轉載。)

[caption id="attachment_4406" align="aligncenter" width="749"]IMG_1172_Fotor 凱達格蘭族人的祖先 ── 十三行文化人與中國人貿易的示意圖。[/caption]
編按
  1. 具體說來,「濡化」指在同一文化群體中,通過部分有意識、部分無意識的學習,年輕一代在老一輩指示、引導或強制下接受傳統思想和行為方式的過程。 「涵化」則意指由不同文化的個人組成的群體,因持久地相互集中的接觸,兩者相互適應、借用,結果造成一方或雙方原有文化模式發生大規模變遷的過程。 二者差異在於:一個是縱向傳承,一個是橫向溝通;一個是保守性的「遺傳」,一個是更新性的「變異」。

(資料來源:〈“濡化”與“涵化”:中國教育學內涵更新的機制探尋〉

[AdSense-A]

相關文章推薦

[AdSense-B]

你也有原住民或部落的故事要分享嗎? 《Mata‧Taiwan》熱情徵文中!

也歡迎加入我們粉絲團, 每天追蹤原住民文化、權益大小事!

圖片來源:《Mata‧Taiwan》
]]>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