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對每個人來說,是代表著甚麼?特別是這必須背著沉重的行囊走上 7-8 天才能抵達的 asang(部落)(編按1)。 mai(曾經的)霍松安家屋,因為故 Tama Biung(編按2)和 Tama Nabu 的堅持開啟了回家重建的路,這一路並不十分容易,有誰願意跟隨一起?如此遙遠的家屋是需要磨合多少現實的考驗? 為期一個月的霍松安家屋重建行動在 1 月 7 日平安歸來,14 人的重建隊伍加上 3 名補給隊成員完成這代表文化傳承的任務。家屋在內本鹿 7 年(2008 – 2009 年)曾經落成,卻因不敵莫拉克風災而倒塌,歷經了 5 年後終於在後裔與 kavias(朋友)的協力下完成,Dahu 工頭說這次結構可以抵抗 921 等級的地震!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1600"] 內本鹿的家屋歷經了 5 年後,終於在後裔與 kavias(朋友)的協力下完成,Dahu 工頭說這次結構可以抵抗 921 等級的地震![/caption]
從家屋計畫,學習成為一位真正的布農
Tama Nabu 說我們在學習的是一種 min Bunun(類布農)的過程,因為我們已經脫離山上的生活環境太久了,忘了山上的文明曾經如此被建立流傳:歷代祖先的尋覓遷徙都是為了生活所需,然而一旦被迫無法遷徙而常居於 sinsin(平地),是否有些原本屬於我們的,也被漸漸的遺忘? 家屋完成之時,工頭 Dahu 說這對他來說這還不能算是「家」── 真正的家應該是能夠在此地生活,且能吃到這裡生長收成的小米。我們完成的也許只是另個開始。 從 12 月 18 日進駐到 Takivahlas(編按3)開始重建工作,從整個石板圍牆的修補、堆砌、鋸木頭、取木頭,再從遠方把木頭拖拉到家屋旁,削樹皮後再用火燻以保持梁柱的乾燥,接著搭設簡易是鷹架讓上樑木等工作可以方便進行、增加柱子的數目以加強房子的結構,在房屋四角以反方向的力量牽制……,種種的小細節都是為了讓家屋更堅固!而在工作同時也試著以布農思維揉合著現地可用的資源,翻轉過去的平地造屋的習慣,重新學習! 最棘手的石板屋頂,由於家屋邊的石板較厚,花了許多時間敲薄,但敲石板並沒想像中容易,最後獨自在屋頂上處理石板的工頭 Dahu 決定自己來。為了去拼奏滿足屋頂的石板數量,眾人又到周圍附近尋找落單的石板們。上石板的工作多由 Biung(志強)與 Dahu 協力完成,但因擔心屋頂上的承重,每片石板的固定工作都是由 Dahu 獨自進行,眾人無法幫上太多忙。 12 月 31 日,歷經兩個禮拜的時間,石板屋終於完工!工頭 Dahu 依舊不改默默個性,只是淡淡地說一聲:「完成囉!」一旦被迫無法遷徙而常居於平地,是否有些原本屬於我們的,也被漸漸的遺忘?
三代布農在「家」的生活傳承
這一次的組成如同 5 年前的家屋重建工作隊是以部落組成為主,其中有兩對父子一起上山,領隊 Biung(海亮)在這次被最小的 Dahai 稱作阿公,從探勘時期被稱作「勁爆小子」的海亮如今已是身負重任的領隊。 永不缺席的 Tama Nabu 卻因為身體狀況而無法在此次上山,讓晚輩們必須硬著頭皮去接手,脫離有他在的保護與支持,我們更必須一起共同處理行動中所有的問題。 重建工作的總監 Dahu 在過去探勘時期一直是山下後勤人員,直到去年 4 月第一次回到祖居地,他說曾經 Tama Biung 告訴過他:「接下來房子就交給你了!」為了這樣的承諾,即使是那麼地不容易,他仍決心要把房子蓋好!抵達家屋的前一晚,他就開始構思每天的 工作清單,每天紮實的分組工作也讓大夥不敢鬆懈地蓋好房子,他的決心也鼓舞著整個團隊,只是辛苦了他的人與心,因為衛星電話未儲值而終日掛念著與山下小孩的通電之約,一直到要離開家屋前才得以通聯。 Tama 胡松帶著國二的孩子 Dahai,在隊伍中扮演著耆老的角色,總是分享許多關於老布農的智慧與堅持,也是他不斷地提醒我們 mapahusil(分享)的倫理。 自內本鹿 6 年(2007 – 2008 年)開始有了 kavias 的加入,有幾年甚至是 kavias 的人數多於部落的參與;來自各地的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共同的特點就是嚮往山野自然的生活 ── 或許還有他們內在那顆也很想成為 Bunun(布農)的心吧!在近年,這股力量是回家行動中很大的助力,無論是體能上的背負或協力,或是協助記錄回家行動的過程,都默默為這裡付出許多許多。 家屋的重建行動暫時告一段落,接下來也要努力地讓它成為一個生活的重心:我們也在家屋旁開墾菜圃和小米田,今年 4 月將再回到那裏看看作物的生長狀況。也謝謝許多支持這項行動的人們,過年後將陸續有回家分享會的進行,也希望透過分享讓更多人知道內本鹿的行動! Uninang!(編按4)Tama 胡松…… 在隊伍中扮演著耆老的角色,總是分享許多關於老布農的智慧與堅持,也是他不斷地提醒我們分享的倫理。
家屋重建行動歷程暨參與人員
時間 | 重建工作內容 | 參與人員 |
2006~2007 (內本鹿五年) | 石板圍牆整修復原 | 伊斯坦達霍松安那布、胡忠義、胡海亮、古總結、張智誠 |
2007~2008 (內本鹿六年) | 準備梁柱木料、換旗 | 伊斯坦達霍松安那布、胡忠義、胡忠仁、劉曼儀 |
2008~2009 (內本鹿七年) | 家屋重建落成、換旗 | 伊斯坦達霍松安那布、胡忠義、巴奈庫穗、胡海亮、胡志強、胡憲雄、古誠山、劉曼儀、山貓、李柏瑜 |
2009~2010 (內本鹿八年) | 隊伍撤退,未抵達目的地 | 伊斯坦達霍松安那布、胡憲雄 |
2010~2011 (內本鹿九年) | 確認家屋已塌陷、換旗 | 伊斯坦達霍松安那布、胡忠義、胡憲雄、古總結、胡志豪、尾島女士 |
2011~2012 (內本鹿十年) | 重新準備梁柱木料、換旗 | 伊斯坦達霍松安那布、古總結、邱誠、劉曼儀、陳匡洵、林祐竹、簡圭彣 |
2013 (內本鹿十一年) | 清理倒塌樑木與屋頂石板、換旗 | 伊斯坦達霍松安那布、巴奈庫穗、陳淑貞、胡海亮、古總結、溫書念、胡念祥、古聖峯、胡凱琪、劉曼儀、陳匡洵、林祐竹、鄭勝文、簡圭彣、吳函紜、林震洋、黃衎晨、李後璁、張簡忠、吳金台 |
2014 (內本鹿十二年) | 家屋環境整理、重建工具整理、準備梁柱木料、試行耕種、換旗 | 伊斯坦達霍松安那布、古總結、陳匡洵、張簡忠、吳宏銘、廖慧嫺、簡圭彣、吳函紜、簡正昇、劉曼儀、李後璁、吳金台、林祐竹、鄭勝文、胡榮茂、李柏瑜 |
2015 (內本鹿十三年) | 家屋重建完成、開闢菜圃試種、開闢小米田並試種、換旗 | 胡海亮、胡榮茂、胡志強、古誠山、古聖恩、古總結、張簡忠、吳宏銘、廖慧嫺、劉曼儀、廖昱銓、林祐竹、鄭勝文、胡智豪 補給隊:簡圭彣、李後璁、胡茂成 |
編按
- 本文為布農族人的故事,以下羅馬拼音均為布農語。
- tama:布農語的「父親」,這裡為對男性長輩的尊稱。
- Takivahlas:霍松安家族在內本鹿的故居,布農語為「靠近河流」之意。
- Uninang:布農族的招呼語,在此或可表達「謝謝」或「再見」之意。
關於作者
劉曼儀,台灣生態登山學校內本鹿 Pasnanavan 召集人、內本鹿霍松安家屋重建工作隊成員。自 2007 年參與家屋重建工作隊持續至今,獲得霍松安家的認同成為家人,布農名 Langus istanda Takihusungan。 想了解更多關於內本鹿返家的故事,請看:相關文章推薦
你也有原住民或部落的故事要分享嗎? 《Mata‧Taiwan》熱情徵文中!
也歡迎加入我們粉絲團, 每天追蹤原住民文化、權益大小事!
圖片來源:劉曼儀]]>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