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有機農業在世界各地迅速成為人們共同的產食文化,主要是人們意識 1960 年代後綠色革命的衝擊。台灣,在 1996 年正式推廣有機農業,而原住民族社會,也受到政府政策影響,而開始關注發展有機農業。 不過,這 20 年來,原鄉雖擁有發展有機農業最適的環境,但目前卻只有少數地區或具有資源的族人順利從事有機農業。為什麼大部分有意願轉型的族人無法順利學習有機專業呢?障礙在哪裡? 我曾認真思考這問題,並提出一些疑問:「難道是我們本來就不適合從事有機農業嗎?」 當然每個人對於這問題都有獨特的見解,但長期下來,我稍稍從農業發展歷史脈絡中獲得一些啟發,所以希望從個人長期在原鄉部落推廣自然農業和務農的經驗,來談談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歷史提醒我們障礙在哪裡
我認為,面對族人發展有機農業的瓶頸,應該要從歷史脈絡來探尋問題;當然,這樣的理由來自於推廣自然農業的經歷:族人曾告訴我,過去當他們無法適應有機農業時,專家卻以不認真、不努力來形容他們的學習態度。 不過,關於此一問題,我從歷史文獻發現,族人在學習其他主流農業也經常遇到偏見。例如在日本殖民時期,日人將原住民族山田燒墾農耕判定為愚昧、不文明的生產方式,進而提出學習水田農業的政策。 到了光復後,部落受到國民政府影響,原來自給型之生產再次受到衝擊,在大環境牽動下開始學習化學農業,種植高經濟作物。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過去政府對於無法適應的族人,也以不努力、懶惰、不願意改進加以標籤。 再來,在幾年前,我曾向參訪部落農場的農學專家分享族人具有辨識土壤肥力的生態智慧,轉述部落耆老,可以透過土壤的顏色或濕度,判斷這塊土地的肥力,例如那一區塊土地適合種穀類,那一塊地又適合種根莖類,都有其重要的智慧。 但是,這種祖先流傳的智慧,卻被他們視為不科學的作法,並糾正我們的想法說,有關於土壤肥力之檢驗,必然需要通過如農改場或專業機構儀器之判讀,才可以準確的獲得土壤肥力的數據,而直接排擠祖先傳承的生存智慧。 文化偏見是族人轉有機農業的根本障礙日本殖民時期,日人將原住民族山田燒墾農耕判定為愚昧、不文明的生產方式,進而提出學習水田農業的政策。
因此,我認為,面對長久費勁之課題,不應局限在現況的爭辯,而僅關注於成本、技術、通路等問題之上。這些問題固然重要,但我更主張從原住民族農業發展的歷史脈絡來探討根本問題,才能精準的掌握台灣原住民族在學習現代化農業的「關鍵瓶頸」。 從農業發展的歷史脈絡可探知,文化脈絡的不同,生活經驗的差異,導致族人無法有效的學習現代化農業。所以部落倘若要落實有機農業,必須先解決族人在文化適應性的問題,才能提升族人的知識與技術 ── 也就是說,文化偏見才是障礙的根本問題。 因為化學農業或有機農業的概念,多來自於主流社會的技術和知識,當它要在部落被推動時,族人往往需要向專家或漢人學習,內化這些知識才可能從事有機農業。 換言之,主流社會的農業是必須符合部落經驗,或者部落族人必須將現代的農耕轉化為部落在地經驗,這樣才可能適應外來的農業。 從傳統農業來思考下一步部落族人必須將現代的農耕轉化為部落在地經驗,這樣才可能適應外來的農業。
回頭省思,台灣原住民族在發展有機農業,除了要面對成本、技術、市場通路問題,還得應對最根本的文化適應性課題,才能突破有機農業的障礙。但是我深信我們可以翻轉局勢,因為每個民族的傳統農業都有其重要的社會脈絡或知識,可以調節大社會的衝擊。 以泰雅族為例,傳統農業它凸顯的是族人與土地和 Utux 信仰(編按1)的關係,農業生產會透過家族的力量和 Gaga(編按2)社會制度的維繫,讓農耕穩定運作。所以,當我們回到過去的歷史脈絡,大家都可以探知,每個民族的傳統農業都有不同的社會背景和土地經驗,而那些有可能是支持農耕運作的核心文化,有可能是宗教信仰,也有可能是家族組織,更有可能是某特定的社會規範。 因此,回到問題來說,日後我們能不能從過去的脈絡中尋找調整有機農業的策略,與現代知識對話,找到符合部落經驗或文化的農耕,做農業自己的主人,真的值得族人一起思考。 (本文內容修改自:羅恩加,2016年,〈障礙在哪裡?談臺灣原住民族發展有機農業的瓶頸〉,《農業世界雜誌》,389期,頁56-59。)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428"] 我們能不能從老人的智慧開創有機農業新的局勢?[/caption] 編按每個民族的傳統農業都有其重要的社會脈絡或知識,可以調節大社會的衝擊。
- Utux:泰雅語,泛指神、鬼、祖靈等靈魂形象,在以祖靈、泛神為主的傳統信仰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 Gaga:泰雅語,常譯為祖訓,其實是涵蓋泰雅族日常生活中狩獵、祭儀、罪罰裁決等生活一切準則的複雜法則。族人相信能遵循 Gaga 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相關文章推薦
喜歡原住民的文化?想關注、參與更多部落大小事?歡迎:
追蹤:為我們 Facebook 粉絲專頁按讚、分享這篇文章 分享:將您對部落議題的想法寫下來,或分享部落活動 參與:看看我們推薦的部落好物,用行動支持部落產業
圖片來源:Watan Taru]]>
Leave a Reply